小人物的喜剧
——卓别林的黑白世界
一提到最早的喜剧大师,相信所有人都会想到一个家喻户晓的形象:圆圆的礼帽,正方形的滑稽的小胡子,破破烂烂的礼服,永远拖拖踏踏得大皮鞋,以及一根木制的拐杖,这就是卓别林最著名的荧幕形象。
就是这样一个流浪汉的形象,造就了20年代到50年代荧幕喜剧的经典。在这段时间里,卓别林创作出了大量电影,如从1919年开始,《淘金记》、《马戏团》、《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舞台生涯》等。正是因为这些作品,查理·卓别林这个名字永远与默片喜剧联系到的一起。
黑白默片,作为早期电影的表现形式,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其必然是相对单调的,只有黑白灰这三种色彩,拍摄剪辑水平具有局限性,人物永远在一个无声的世界,但恰恰是这样一个制作水平,却在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创造了许许多多的不朽的名作,卓别林喜剧系列正是其中一部分。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非常简单,默片有默片的局限,却也有出彩之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演员具有夸张的表现力,片中人物的心理,语言全部都需要演员用肢体动作来表现,而这恰恰增加了影片的幽默性,这也就是卓别林在后来有声电影横行的时代依然坚持用拍摄无声电影的原因之一,直到拍摄《大独裁者》时,为了主角最后的演讲,才开始使用有声技术。第二点,默片虽无人声,却配有非常适景适情音乐,通过音乐来表现人物感情,增强影片的表现力,在中央卫视的音乐频道,曾专门出过一系列的节目专门来介绍卓别林喜剧电影中的经典音乐,追著名的一段就是《淘金记》中的面包舞。第三,作为那个时代的特色,黑白片无疑会给人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就如同《辛德勒的名单》一样,为表现这种气氛全片基本都使用用黑白技术,然而卓别林却以一种特殊的手段弱化了这种气氛:加快影片速度,快速的肢体动作无疑会使人物看起来更假滑稽。
当然,卓别林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以上几点,他的电影总是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含泪的微笑,即用喜剧手法表达悲悯的主题,用小人物的喜剧来反映社会的悲剧。这一特点在《摩登时代》中尤为突出:片中喜剧手法和视觉手段都有着卓别林独特匠心的痕迹。而其主题则更为突出,围绕美国当年工业起步时期美国劳苦人民的生活悲剧展开了诙谐的讽刺。主角查理这个普普通通的工厂工人在节奏异常紧张的流水线上疯狂工作。毫无间歇的劳作终于让他发了疯,一见到圆形的东西,就忍不住要用扳子上紧。查理发疯的一幕从形式上的确引人发笑,但实质上却暴露出是发人深思的社会现象。而卓别林则因为这一影片,在美国被怀疑有共产主义倾向。
卓别林的影片通常都有这样的主题:鞭挞不公正不人道的资本主义社会、反抗剥削和压迫;歌颂底层“小人物”的真,善、美;针砭人性的弱点、警示人生的误区,因此在观众欢笑背后其实隐藏着人生的孤独与凄凉。他的喜剧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将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批判因素融入其中。
正因为卓别林喜欢讲述“小人物”的故事,而使他的作品更多的是面向大众,由此增加了卓别林电影的通俗性。他对于社会的深切思考, 又使电影在近乎闹剧的场面中不流于庸俗。正如卓别林自己所说:“所谓幽默,不仅仅是来自只有玩笑性质的痛苦,而是我们在貌似正常的现象中看出了不正常的现象,在貌似重要的事物中看出了不重要的事物。幽默还增强了我们生存的意义,使头脑清醒。由于幽默,我们在变幻无常的人生中可以较少受到打击。幽默促进了我们调和的意识,同时让我们看到,那些夸大了事态严重性的话中含有荒谬可笑的成分。“
而放眼今天,已经很难再创作出如同被奉为经典的卓别林喜剧的作品了。但和他拥有相同特点与风格的影片还是存在的。我认为,同样是一个系列的作品,《憨豆先生》与卓别林喜剧电影非常相似。首先,他们都是以人物夸张的肢体语言来表现角色感情,思想与语言;其次,他们都是通过小人物的故事来反映他们所生活社会,以小见大,《憨豆先生》的去多故事在逗我们一笑的同时让我们还看到了人物背后的辛酸;最后,演员在《憨豆先生》中台词极少,以一种冷幽默的形式来以突出人物的形象,这点与卓别林的电影不谋而合。这正应为以上几点,无疑也让《憨豆先生》成为了现代戏剧中的经典。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