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红楼梦》的,一定还记得林黛玉在《咏菊》里的那句“口齿噙香对月吟”。因为说了“菊花”二字,便觉连口齿都是香的。实际上,在富有浪漫情怀的福建人那里,“口齿噙香”的事儿还有不少:福州人将茉莉花加在了茶里,南平浦城人也把有着馥郁香气的丹桂,创造性地加入到茶、甜点和糕点里。
当红颜色的桂花轻盈盈地飘荡在茶汤上,鼻尖跳跃着挑逗式、若隐若现的甜香,你一定会疑心自己生活在了那个浪漫的古代。有意思的是,整个丹桂茶的制作过程,就跟写诗作画一样,充满了说不出的浪漫意趣。
“江郎”沉醉在桂花香里
大约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典故“梦笔生花”和“江郎才尽”的主角江淹,被贬到建安吴兴,也就是今天的南平浦城当县令。在这里,他随手写下“桂之枝兮刺天”以及“香枝兮嫩叶”两句,几乎是最早的,关于浦城种植桂花的记载。
从地理位置而言,浦城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特别适合桂花的生长。根据统计,浦城现存百年以上树龄的桂花树共55株。其中,位于临江镇水东村杨柳尖自然村的一株古桂,树龄更达1100年以上。这株千年古桂分出九个枝桠,故被当地人称为“九龙桂”。
每到秋风起,“九龙桂”满树红灼灼的桂花吐香竞艳,成为别致一景。而花开时节,整个小城都浸润在桂花的甜香里。无怪乎钟爱此花的浦城人,要选择桂花当它们的“县花”了。
因为钟爱此花,灵巧的浦城女子也在桂花身上花了不少心思。她们发现,将桂花与白糖一起腌制后的“蜜浸丹桂”,能把花的甜香封存在茶罐里,延续一整年。于是,以精心酿制的“丹桂茶”招待客人,便成了浦城人最诚挚的待客之道。
长竿、谷席打下新鲜落花
浦城桂花主要有红、黄两种颜色,当地人大多挑选红色的桂花制成“丹桂茶”。制作时,不少步骤都非常讲究,非心灵手巧的女子所不能。
首先是时机的选择。桂花成熟后会自然脱落,此时花在枝头已久,不再新鲜。如果遇上下雨天,雨水也会将桂花打落不少。此时再赶忙采集,已少了很多最佳选择。有经验的妇人们,一般在天气转凉的季节,寻一个太阳未出的早上,干净利落把花采了。这时候没有阳光的曝晒,朵朵丹桂还饱含前夜露水的滋养,饱满立体,利于筛选。
采集时,长竿、谷席都是必备工具。妇人们在红灼灼的丹桂树下铺上谷席,再擎一把长竹竿往枝叶间轻轻一扫,桂花便扑簌簌地跌落下来,铺在谷席上。站在飘落的花雨中,周身漂浮着桂花的香气,便有了说不出的浪漫意味。
收集好桂花后,灵巧的妇人们还要进行精心的捡择。她们用轻盈的鹅毛羽柄从花堆上扫过,剔除那些无用的花蒂枝屑以及不甚鲜艳的花朵,只留下香气四溢的饱满小花。接下来,关键的制作过程开始了。
封存的桂花香能延续数年
将锅中的水烧煮近沸,巧妇们得准备将洗净的丹桂下锅。这个过程只需片刻,但稍不留神,就容易将丹桂烫得过老,失去了它的鲜嫩劲。只有深谙此道的浦城巧妇,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好时间。
丹桂捞起冷却后,需再倒入冷水中静置数小时。之后用冷开水漂洗一次后沥干、挤去水分。加入一定比例的白糖充分搅拌混合后,便成了浦城有名的“蜜浸丹桂”。当然,这还没完,这些搅拌后的丹桂需装罐密封,置于阴凉干燥处腌制。
据说技艺高超的浦城巧妇做出的丹桂茶,可保存数年不坏。尽管花季短暂,但一掀开丹桂茶的罐子,这股浦城人熟悉的甜香又可以延续好久,甚至能穿透并非花季的冬夏。而经冲泡后,吸饱水的丹桂盛放在热气腾腾的汤面上,如刚摘落时一般立体、饱满,视觉上简直有说不出来的美妙体验。
除了当茶冲泡外,“蜜浸丹桂”也可用于汤圆等甜点的点缀调味上。当白花花的汤圆邂逅红灼灼的丹桂,香气氤氲的一碗,丝毫不输给《红楼梦》里那些精致到极致的饮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