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鼓词——挚爱

家乡区县: 浙江省鹿城区

温州鼓词是流行于温州地区的说唱艺术。是温州地区最富盛名的曲艺艺术,来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温州鼓词是产生于温州瑞安地区地区的鼓词,鼓词我分解了下,就是边打鼓或者说边打击乐器边说词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华东和浙江省民间曲艺的主要曲种之一。因过去的艺人多为盲人,故又称为"瞽词"或"盲词"。它用温州方言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清代中期已见流传。素有“浙北评弹,浙南鼓词”的美誉。温州鼓词有说有唱,以唱为主,代言叙事相结合,行词流畅,音节谐和,长于抒情,善于叙事。它的唱腔、曲调,带有浓郁的南国民歌风味。

一个人可以敲奏四至六件乐器,同时一个人要兼扮各种角色。

它的历史起源——

宋室南迁,曲艺作为民间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也随着民族的迁移而南下。重要港口温州。宋室南迁后,因温州使成了南宋王朝的大后方,因而,与外地交往也更为密切频繁。然后一步步发展为现在的温州鼓词。

温州鼓词在古时候受欢迎程度——

瑞安人自古以来就十分喜欢听鼓词,据张纲《杜隐园日记》载:“晚,是处搭一戏台,悬灯结彩,雇一盲人唱《陈十四收妖的故事》。台下男女环价坐,听者不下千余人。少年妇女浓妆艳服,轻摇圆扇,露坐至五更始返。”这些记载,既反映了历史上瑞安鼓词在城乡活动的情况,又说明了群众对这一说唱艺术的喜爱。

说了这么多,我们来正式介绍一下这项艺术的基本情况——

 

首先,瑞安鼓词有说有唱,以唱为主,。散文部分包括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叙述语言以第三人称出现,有表(白)、评(白)之分。表(白)用来叙述故事、刻划人物、说明事件、描绘环境,同时,还对人物性格成长的某些特点、事件发展的某些环节、环境气氛演变的某些方面作适当的交代和说明。评(白),即表演者对故事、人物或某一事件发表评议,人物语言以第一人称出现,有对白、独白、咕白等。咕白,是人物抒发内心情思,类似戏剧中的旁白。

瑞安鼓词的内容大都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分其类别,大致有神话类、历史类、武侠类、世情类、公案类,其中以表现朝庭的忠奸斗争,社会上的颂善惩恶,家庭的悲欢离合和爱情故事居多。

瑞安鼓词的主要伴奏乐器有扁鼓、三粒板,牛筋琴、小抱月等,较有特色的是牛筋琴。

演唱时,艺人把一张约1.5市尺见方的凳子倒置,用带子把四只凳脚绷成网状,右前放扁鼓,牛筋琴平直摆在正中,右面后凳脚上系着抱月(梆),前围一幔。现在,一些艺人又在右面凳脚上挂堂锣,以增加音乐气氛。表演时,艺人端坐椅上,左手持鼓签(筷子),敲奏琴、鼓、梆、锣(堂锣),与此同时,表演者兼生、旦、净、末、丑于一身,要求吐字清楚,情节交代分明,神态掌握准确,人物刻划逼真,

瑞安鼓词以一演唱(单档)为主,但也存在双档、多档的演唱形式。

因此在表演上的最大特色,是在单档表演时一个人可以敲奏四至六件乐器。同时一个人要兼扮各种角色(现有时采用男女对唱),并且要求吐字清楚和细致刻画人物。情节要交代详细,人物个性、神态要掌握准确,一个人能塑造多种不同性格的人物,而且会模仿各种声音,以渲染气氛。

KCL(2014-12-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