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历史文化

家乡区县: 贵州省黔西县


黔西古洲,地处边陲。从沙井观音洞文化遗址的发掘考查,黔西远在五六十万年以前就有人类穴居。史称古三苗属地,禹夏置梁州荒裔,殷商属鬼方。周秦黔西虽为牂牁、夜郎属地,史载极微,教育史上更是毫无史料可查。但风俗礼让已受中原文化的影晌;商贾往来,势必造成政治文化交流。据《诸家土司宗派仪记》记载:“其先世在殷周之时,始通中国,佐武王伐纣,改其风俗礼让,尚有殷周之遗风。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这一漫长的岁月中,统治者鞭长莫及,对牂牁、夜郎斥之为“化外”,“蛮方”,“南蛮鸠舌之人”。
追溯教育源流,贵州始于汉,黔西始于唐,《贵州通志》称:汉武帝时期,司马相如为中郎将,奉命出使西南夷,到牂牁郡考查。盛览,字长通,汉代牂牁(今贵州)名士。盛仰慕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求学于司马相如,向他学赋,司马相如热情地接待盛览。他们一起交谈,从历代王朝的兴衰到当今文章诗赋。司马相如谈自己写赋的心得:“合纂组以成文,列锦绣以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总揽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不传”。盛览返回故里,兴办学校,招收子弟,“以授乡人,文教始开”,并作《赋心》四卷。盛览实为贵州教育之开山祖。东汉恒帝时尹珍(《贵州通志》为尹政),牂牁郡毋敛县(约今独山、荔波之间)人,字道真。曾到汝南地区跟当时有名的学者,《说文解字》和《五经异义》的作者许慎学儒家盛典,学文字学。数年后成了一位学识渊博的名士,回到家乡,“广收门徒,教授乡里”。《贵州通志》称:正安、绥阳都有他讲学的遗迹。毋敛县人为了纪念他,把毋敛县改为道真县。从黔西境内已发掘的汉墓群考查,东汉年间,就有汉人到水西地区,他们大多为商贾。由于经济往来促使政治文化的交流,友谊逐日加强,发展日益扩大,影响日益加深。“夜郎自大”一词,还说明了汉朝派官员到夜郎水西考查过民情。
黔西教育在西汉时处于萌芽时期。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一三五年)置健为郡、治鄨。这一时期,鄨邑人舍人(人名),为犍为郡文学卒使,开创教育,当时的教材是汉朝廷规定的儒家经典《六经》,很难理解,文化不易传播。舍人苦心钻研编写了《尔雅注》,对疑难句子作了注释,解决了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尔雅注》的出世,不但对犍为郡的教育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对全国教育也有极大的影响,也是贵州作品进入全国文教的先驱。但此一时期的教育,只限乎大姓贵族和土司子弟,庶民子弟仍摒于教育大门之外。(《大定府志·惠人志·三》)
晋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晋统治者置南彝校尉,选聘秀才贤良办教育,南彝教育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贵州古代史》南北朝部)
唐高宗李渊初入长安,便下令置生员,自京师至州县皆有名额,令各州、县、乡皆设学校。太宗李世民尊重儒学,在全国增修学校一千二百余所,唐中宗时下令四夷子弟愿入学者,附国子学就读。“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于是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文献通考·学校考》)。水西普贵归附唐朝以后,在文化教育上得到优待和享受。彝族的阿(田可),在国子学读书后,理想很高,回到龚州(黔西),隐居于山谷间,历经三年的苦心研究,创造了彝字一千八百四十个(《大定府志·旧事志》)。当时称为《爨文》,又叫《韪书》,他一生著述有:《命理》,言性理的;《苴载》,记世系的;《补土》,谈祀祭的;《弄恩》,记述彝族祖先功德的诗歌;《怯杰》,记述各兄弟民族民歌。这些著述,成了彝民的珍贵典籍。
宋朝时期,黔西称罗氏鬼国,宋仁宗为了教化天下民众,诏天下郡县皆立学。据《寰宇》载:“罗氏鬼主遍谕境内立学,不分汉彝子弟一体入校,设汉师、彝师以督课。”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公元一二七八年),罗氏鬼国国主阿察内附,改称:“顺元路宣抚司”,至元十九年(一二八二),拟定路、府、州设教授。民间子弟入学定额,上路三十人,下路二十五人,被选生徒,免去一生杂役。学校管理人员的设置:路设路学,有“学正”,州设州学有“学录”,县设县学有“教谕”,长官司设小学有“山长”。又设“值学”管理学校钱粮。元时,卫学设“训导”,州学设“学正”,县学设“教谕”。所设课程有:儒学、蒙古字学、回回国学、医学、阴阳学、算学等。至元廿八年(一二九一),令江南诸路及县、长官司皆设学,选聘学识渊博者任教,自愿自受家学于父兄者,悉从其便。民众出钱出粮设学者,并立为书院。黔西在此一时期,已有私塾(雏形书院),而且至少有两所官办长官司小学。当时朵泥长官司(今黔西谷里),高桥、青圹、鸭水长官司(今黔西大关一带),因曾亦溪不薜总管府”设在这里,已有府学。
明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太祖初建国学,谕中书省臣曰:“朕惟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京师虽有太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宣令郡县皆立学校,延师儒授生徒,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德。”于是大建学校。洪武十三年(一三八零),令宣慰司及土官子弟俊秀者入附国子学,建仓舍养诸生之妻,末娶者赐银结婚,月米二石;在京岁久,可告假归省父母叔伯。生员入学无成及有大过者如:受脏奸盗、冒藉、宿娼、居丧聚妻妾,发充国子监膳夫,追回廪米,刑满为民。各府、州、县学,以《四书》、《五经》为教材,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弘治十七年,各州府县还建立社学、宗学。民间幼童十五岁以下者,送入社学或宗学讲习冠、婚,丧、祭礼节。
明洪武十五年(一三八二),以鸭池河,六广河为界,分水东、水西,是年黔西城始有水西之称。并在老城基础上重修水西城。当时水西城因安氏关系归宣慰司直辖。从宣德四代(一四二九)参加云南考试,但取录名额,限三至五名。景泰二十余年间,不拘额。嘉靖十六年(二五三七)云贵分闱,开贵州科,水西安氏每试都有生员入试、入泮。

琴缘风采(2014-12-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