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西、水东彝族土司的统治政权,历时一千四百多年。历代朝廷为了驯化彝民,常以优惠待遇招引其后生入附国子监就读,奢香孤子阿溪陇弟(安的)在明洪武年间到金陵入太学。有《太学归来记两邑诗》:
地分两邑邑毗邻,源同一水水复清;草海名羊披星走,湄山香茶戴月行;放马共叨乌江绿,环谷笙悠和银铃;喧歌兴舞相进酒,乌蒙娄山连脉 见《水西文史资料·第二集》
安氏政权出于其统治者政治上的需要,要学习中原文化,其子弟学成优良者,往往为其派往中原的外交官员,所以水西教育不仅以汉文为主,而且也是以儒家经典为其后生后学的教材。唐中宗时期,阿(田可)创造彝文,虽已六百余年,宣慰司学仍以汉文化为主,彝文字的学习处于从属地位,学成后也只在祭祀鬼神时使用。彝文没有关于政治、军事等治国治天下的理论,所以他们必须从汉文化中吸取其对统治者政权有裨益的东西。《黔记·文艺志》载:国子祭酒周洪谟为安氏撰写家传:“安贵荣好读书史,通大意。谓谱系太简,恐有疎遣,求作家传,以垂后胤”。水东宋氏宋昂弟宋昱,在正德牢间昆仲二人皆通汉文能诗。有《联芳稿类》遗世。见(《黔记·文艺志下》)。水西安氏安国亨(今黔西人)嘉靖时期行宣慰使事,是当时汉文书法家,在修文阳明洞还有他的书法石刻。
正德元年(一五零六),明朝大儒王阳明(字守仁)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他到修文不久,即在龙岗山下的东洞设书院,当时称为“龙岗书院”,这个洞后人称为“阳明洞”。王阳明在黔凡三个年头,他在修文办书院,应贵州提学副使席书和宪副毛科之请到贵阳的“文明书院”讲学,宣传阐述他的“知行合一”学说。他和水西宣慰使安贵荣交往,情谊盛厚。《贵州通志.流寓篇》记:“宣慰安贵荣馈以金帛、鞍马、粟肉,守仁辞金帛而与之书……。”安氏冶所在大方城。但在奢香时代,安氏在黔西、大方的交界处西溪设寒宫,在大方境内的晌水设热宫。阳明出于情义难却,曾经有过回访。他取道六广驿、谷里驿、水西驿……访安贵荣。嘉庆《黔西州志》卷八载王阳明的《六广晓发》的诗足以佐证。诗云:
初日瞳瞳似晚霞,雨痕新霁渡头沙;溪深儿曲云藏峡,树老千年雪作花;
白鸟去边回驿路,青崖缺处见人氦;遍行奇胜才经此,江上无劳羡九华。
六广河在乌江电站未修成前,河水落差大,上下都是不能行船的。“晓发”只能是横渡。过了河,取道谷里驿约四十华里就是水西驿(即今黔西城址)。遵义名儒郑珍,字子尹,曾到黔西释奠于阳明祠。著有《阳明祠释奠记》称:“我文成公之讲学,陈清澜、张武承、陆稼书诸先生办之,详且著矣。”这就是说在正德年间王阳明曾经来过黔西讲学。现在,黔西水西公园尚存“正德残钟”以及残钟亭,进而说明当时的水西驿已有寺庙,佛教儒书早已传入,汉彝子弟已攻读经典,在经济、生产、教育、文化等方面,已较为发达,请王阳明讲学,情理必须,势在必然。明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到正德三年.(一五零八),经过一百三十九年的时间,黔西的司学、府学、州学、宗学、义学发展已相当可观。读书子弟已不限于官家贵族,而庶民子弟也可入学深造。“正德中、王守仁以名儒谪贬贵州龙场(今修文>驿丞。他在修文、贵阳、黔西等地往来讲学,远近向慕,风气顿开,波(披)靡云从。”又“他(王阳明)每到一处,都建学校、创书院、立社学”(均引自《贵州教育史资料选辑》第一辑)。游学讲学是儒家传统。儒家祖师孔丘,就曾周游七十二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他们所到之处,是要尽一切可能宣传他们的政治观点、学术主张的。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是要利用一切有利的时机宣传,这是无可疑议的。王阳明之来黔西讲学,使水西教育文化的发展,又向前跨进了一步。郑珍的:《阳明祠释奠记》,就有“沐浴文成公之教泽”。而“殷殷后世之有学而为程朱者欤!”等语。明时大儒杨慎(状元)于嘉靖年间曾考查水西民情风俗,他在黔西城南约十华里的养龙山有诗:
龙马先朝出养龙,御前赐名飞越峰;人间神骏宁无种,天上孙阳不易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