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记·迁客列传》)

家乡区县: 贵州省黔西县

清康熙四年(一六六五)设黔西府。首任知府王命来设府学于东门外,后毁。知府端木象震设府学于东门内绣球山下(今一小后山)。后黔西府改为州,府学亦随之改为州学。这以前的永西安氏办学称司学,府州官办学称府学或州学,学校未另命名,乾隆四十五年(一七八零),州人兵部尚书李世杰建“文峰斟院”于文昌塔前;乾隆五十八年(一七九三)知州许学范建“狮山书院”(院址在现在六小),其后知州陈德荣,吴嵩良先后建“阳明书院”(院址在东山寺),“玉屏书院”(现金沙城关二小)。传说的“南明书院”和“西林书院”,据九十高龄的熊绍儒先生说:南明、西林不是书院,是考硼,是州府考童生、秀才、廪生的场所,偶有饱学之士路经黔西,亦请到这个地方讲学,也设过私塾,但不是书院,书院之初,先是以官办为主。李世杰建“文峰书院”后,绅商筹资办学亦应运而生,但称为义学。李世杰不只开私人办学之先例,而且在告老离京前奏:贵州人士贫困,举人万里赴京应试,殊非易事,请恩准助川资。”高宗准旨:“贵州举人晋京应试,沿途官府以火牌资送”。这一规定沿袭至清亡。贵州举子得公费入京应试,李公之于黔西教育可谓盛矣。清朝二百多年间黔西先后有义学六所,分别设:三重堰一所,中坪角羊寺一所,沙窝南明寺一所,城东城西分别建义学三所。州志载:城东义学在文庙(现一小校址)左例,由于读书人不断增多,农村市镇私塾也蓬勃发展。这些民办义学,其实也是官、绅、商办者为多。清朝年间的知州鲍尚忠、李安中、童恽、洪大镛、鹿丕宗、白建均就曾有捐廉俸购置学田办学,州志有记载。私塾纯系由绅、商大族巨户集资筹建。

黔西州邑名士张琚(字子佩、小滥泥沟人),州人杨春得(字学煊、大关小化竹人),史守藩(洪水人),徐汝侮(字先春),徐致均(城关大夫地人)、蔡书年、蔡洽襄父子(城关东后街蔡家桅子人)、方伯鹫、胡成侯等先后分别主讲或主持过“狮山”,“文峰”两书院。主持者称“山长”,主讲者称“教授”。他们对黔西教育、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他们的主讲,州志、墓碑或家谱均有记载。

从康熙到光绪的两百多年间,据不完全统计:黔西中进士有张文风等五人,举人一百零二名,副榜十名,贡生三十七名,拔贡七十四名,武举八十三名。清朝年间,黔西境内有“一榜八举”之说,内庄箐门口曾家号称“一门三个岁进士”,洪水史姓共获四十八个顶子,白泥田侯府人称“辈辈有功名”,现在还有举人坟、进士匾,内庄大寨至陈家沟一带是“五里十秀才”的诞生地。这些中试者出仕的有:中科科中书一人,中官参议一人,仪制司主事一人,国子监典籍一名,翰林待沼一名,翰林孔目一名,盐运使一名,盐大使三名,知州六人,知县十四名,教授二人,训导二十一名,教谕八名,巡检二人,通判二人,州判六人,州同五人,县丞二人,知府四人,候补知府二人,候补知州十七人,候补知县七人(根据乾隆、嘉庆、光绪黔西州志》选举篇统计)。

清朝年间,黔西文人创作的文学作品,先后问世的有:曾应鸿,号元圃山人,著有《翠屏客诗文集》;潘晓著有《断续亭集》;潘以徵著有《甯愚堂集》(上列三人《大定府志·俊民志》);史胜书著有《黔中二子诗钞》;杨春谷著有《一树梅花书屋诗钞》;熊渭泉箸有《旅筑草》(史、杨、熊三人尚有手钞本遗存);张琚著有《焚余草》;明巧珍(女)著有《怀翠楼诗抄》;谭兰英(女)著有《畹滋诗抄》等二十余人均有著述遗世(见光绪《黔西州志诗余》。

清末,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在戊戍维新(亦称百日维新)思潮深入影响下,一些有志之士如李端棻(宇伯必、贵阳人)及姝夫梁启操,两湖张之洞,两广刘坤一等纷纷上疏光绪,请求废科举兴学堂。光绪二十六年(一九OO),廷谕废科举设学堂,贵州学正严修办“经世学堂”,贵州巡抚邓熙设“贵州大学堂”,张石麟创办“光懿女子学堂”、“政法学堂”。光绪二十九年(一九零三),黔西狮山书院也随之改为“宏济学堂”。第一任堂长周恭寿(麻江人),第二任堂长胡云安(沙窝折盔桥人),第三任堂长张星汉(大关人)。周明九(金沙人)也在宏济学堂当过堂长。之后,曾开办过“蚕桑学堂”和“蚕桑女子学堂”,施修余、施尧庆(贵阳人)母女在女子学堂授课,教种桑、养蚕、巢丝,并开设国文、修身……等课。张兴汉在蚕桑学堂任过总理(相当于现在的教导主任),张仲芳也在这个学堂任过课。蚕桑学堂实属农业学堂(乙种农业学校),贵阳也办过蚕桑学堂。它是在实业救国的思潮中产生的。黔西蚕桑学堂曾经贴过这样一副对联: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虑善以动,动为厥时。

它是在“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号召下先后开办四年就不复存在了。

琴缘风采(2014-12-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