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之后的第二年(一九一二),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新学制,史称“壬子学制”,令全国各地学堂改为学校,于是各县镇中小学堂一律改为学校。黔西“狮山书院”改为“宏济学堂”,后又改为“狮山小学校”(高等小学);“文峰书院”改为“正本小学校”(初级小学)。川会馆还办了“大同小学校”。后来“师山小学”发展为“男子小学校”(现在黔西二中),“女子小学校”(现在六小)。在这一时期,大关、谷里等地也先后开设男子、女子分校的小学校。由于妇女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男女合校逐渐增多。狮山小学校迁到文庙(现在的一小)称为第一国民小学校就开始了男女合校。谷里小学曾称过第五国民小学校,大关称过第二国民小学校,已将全县各区镇学校统一编号。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师资需要,民国初年曾办过“师范传习所”、“讲习班”、“速成班”、“短训班”、“单级师范”、“国文讲习所”等多种名称的学校,弥补师资的不足。一九四三年,开办“黔、金、织联立师范”、“黔西简易师范”。到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共毕业五期学生约二百人。黔西师范一直担任为黔西教育培养师资的任务。
在民国时期的师范生毕业以后,若“朝中无人”,就要受到失业的威胁,当时教师受到“六、腊”之战的冲击,在六月腊月暑寒假中,当校长的为了继任要奔走官场,当老师的为了要争一个教师席位,要四处奔走游说,有时还要请客送礼。然而拚命弄得一个教师当了之后,薪给又无保障,民国时期刘从忠老师有:“如今最苦读书人,空愧儒为席上珍;字难作衣书难饱,生活陡涨度平生。”的诗,说明教师清苦,低人一等,寄人篱下,经济上、政治上没有地位,因此,教师中还流传着这样一首诗:“十年寒窗鸿运转,走进沙门吃长斋,酊在生画板谋菜饭,死了化板来安埋。这是解放前当教师的生活写照。”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民众子弟要求入学者日益增多,城乡大小私塾,不可胜数。为了满足家乡子弟求学愿望,熊绍儒先生几经奔走游说,创办了黔西县立初级中学,转为省立黔西初级中学。抗日战争时期,安徽芜湖中学校长一一教师救亡团团长胡朝惠率领的教师刘国芳在黔西创办了“国立黔西中山中学高中班”,至一九四二年合立黔西初级中学。省立黔西中学,自此发扬光大,成为完中。四十年代初期,以谭重光、邓重华等成立董事会,将两湖会馆、江西会馆、黑神庙等庙产开办“醒群中学”和“醒群小学。一九四三年蒋介石过黔西,醒群中学改为“中正中学”。一九四八年以王兆麟为校长创办过“宏济中学”(校址在现在的二小),不到一年就停办了。
黔西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曾有不少有志之士赴省留学。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留省学生系指读高中和优级师范(又称后期师范)的学生;四十年代留省学生所指系读师院、贵大学生,这些留省学生每逢假期回家,即以演出、体育活动等形式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对于黔西人民接受外界文化教育有过重求的页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