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的小学,历史悠久。为国家培养不少人才的,要首推一小。它的前身是狮山小学,往上延伸为宏济学堂,应该说,它的历史要从狮山书院算起。私立养正小学,在黔西教育史上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它创办于一九三一年,其前身是“六勒改良小学”,创建人是雨朵区六勒王仲襄先生,它的历史应从一九二七年算起。四十年初期,黔西全县曾一时兴起办“保国民学校”之风。据当年曾作教师的同志回忆,全县开办保国民学校约三百余所(每保一所)。是以群众集资,政府补贴。时值民国末期,政治腐败,政府补贴部份未能领取,因此乡村“保国民学校”就一轰而起,一轰而散。先后办学一二年后,这些学校又为私塾所代替。但当年丁扬斌先生倡办的白泥“农文小学”,一直延续至今。解此前夕,全县大小私塾约二百至三百所,学生约四千至五千名,多半以四书、五经为教材,极少部份兼学珠算、笔算。家族办私立小学,有龙家箐的“成德小学”,拆盔桥胡姓办的“思本小学”。会馆办学用庙产开支的有:“醒群中学”和“醒群小学”。绅商集资办学的有“养正小学”和“宏济中学”。(也有部份庙产)。全县解放前夕共有小学约二十五所(含城关四所),中学四所(含县师)。当年的省立黔西中学,也只有学生二百余人。全县学生五千人左右,其中中学生约六百名。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初期,建立民众教育馆,设立过民众夜校,由小学教员任课,但只在城关地区开办,区镇没有。
民国时期关心家乡事业,热心教育,对黔西教育有贡献者,有创办黔西中学的熊绍儒老先生,创办私立养正小学的王仲襄先生,曾经主持过蚕桑学堂的张兴汉先生,自办熟馆多年的丁扬斌先生,创办谷里小学的张仲芳先生。蓝芸夫同志在一九三八年至一九三九年间任新场新镇小学和黔西一小校长。在此期间建立中共新场地下总支,在大定、黔西、仁怀开展活动,重新小学是总支的联络站;新镇小学、黔西一小是地下总支的活动中心。总支积极发动群众,宣传抗日,传播革命思想,发展党的组织,散发进步书籍,对革命有重大贡献。上述这些老先生,老领导,老同志对黔西教育的辛劳,对教育的崇高理想,不倦的办学精神,为黔西社会各界人进所敬仰。
清朝年间,黔西武生及第为数不少,但不如文生及第者多,武生在黔西没有专门学校训练,武生所习刀、磴、剑、矛、骑马、射箭,皆巨族、富户自备。有的武生,家庭亦延请术师当教习,以备应考。各地设箭道,城内从现在的法院巷到鸡市巷为内箭道,南门大桥到简家竹林为外箭道,供武生练习骑马、射衡的场地。类似的道子各乡镇尚有残迹。有“道子土”、“箭道子”之称。废料举后,黔西也没有武生的学校,武生学习,需要到贵阳进“崇武”,“讲武”,“武备”学堂。
进入民国时期,学校开体育课,但项目单纯,无非就是徒手操、齐步、正步、跑步、兼学一点卧下、刺杀。黔西各校节检阅,也只是队形的变换而已。一九二六年黔西中学创建后,熊绍儒先生聘请上海体专毕业生谢林高到黔中教授体育,欧美新体育始传入黔西,学校体育课才有球类、田径、器械、复兴操等。三十年代有孙承德,四十年代有徐长福等专业体育教师,他们对黔西体育发展和体育人才的培养起过重要作用。四十年代黔西体育,特别是蓝球,进入新盛时期,各校蓝球运动队不断涌现。黔中蓝球运动队,曾远征过大方、毕节、金沙等县;全省体育竞赛,多项名列前矛。在留省学生中,喻思林、王应林、张仁能、张官荣等是贵阳几所有名的中学中的体育尖子,曾有过“无黔不打球”之说。张承文同志曾参加入朝志愿军“勇士队”,在国际比赛中名噪一时。万吉昌老师曾是贵州、西南蓝球代表队的主力,为黔西体育界争了光。
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在清朝年间先后称“学署”、“学宫”。黔西一小后面坡脚,就是学宫旧址,故称为“学宫坡"。一说“学宫”在文庙大成殿后层,叫“学宫殿”,是祭祀孔子的祖先的宫殿,因而得名为“学宫坡”。现在人称“血光坡”,系读音讹传所致。民国年间称“劝学所”、“教育科”或“教育局”。其教育行政机构管理人员的职称,清朝称“学正”、“教谕”、“训导”。民国时期劝学所称“所长”,教育科或局称“科长”或“局长”。
黔西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祖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原的文化教育、教育活动、教育思想与理论,无不影响黔西教育。从西汉时代起,或名儒讲学,或牂牁、夜郎子弟留学内地。他们对黔西教育的影响是深刻的,有重要重作的。
这篇慨述,参考了《贵州通志》、《大定府志》、黔西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州志,《贵州教育史资料选辑》第一辑和若干采访,座谈材料,但笔者对史志工作是初步接触,文化水平低,错误遗漏难免,尚望史志工作的专家、学者同志们以及关心黔西教育志的老教师、老领导批评、指正。(姑父王公讳光书先生遗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