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子面(亦卤面)乃余干十大风味小吃之末,竟都享誉省内外。先哲有言:“”未尝鲁子面者,不算到过余干。”余干鲁子面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传春秋晚期,孔子及弟子游南越豫章彭蠡至饶州余干郡,一路山水之间,旅途乏饿之至,行至云山尽头,信江左岸。来到一户张姓农家。惊闻夫子大名,主人自然是热情相待,礼遇复加,可是山村野地,条件有限,只有些麦面(南方的大米研磨制成的面条状食品)和一些杂碎(乌鱼汤,香芋粉及一些佐料,现在英国有道菜就叫李鸿章杂碎—中华名菜)。煮面时,孔夫子计上心头,在里面另加入……(传统工艺,汉方秘制,不便言传;此法在余干也只是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的;并且已经是沿袭世世代代永恒的规则)结果,大家伙一吃,连绵称赞,不绝于耳。确实,那个美味的确美得无法形容!有史料记载,当时孔子有言:“斯夫,吾得三月不食肉,可也!”意思是 说,有这鲁子面,就是让我三个月不吃肉都可以呀!其中美味自是可见一斑。
鲁子面,也作卤面(南昌人叫法),打卤面(全国通用)。秦始皇行大一统,撤藩置县,又修大道互通南北,从此余干打卤面开始由名扬江南到畅销全国。余干打卤面,也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不时地推出新产品以保持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宋元时期,其更与“乐平灯芯糕,万年贡米,临川贡酒”并称江南四大贡品。乾隆七下江南的必备糕点,一些工艺师被征召入宫,开始了食神时代。十年对峙时期,红军对此面赞不绝口。其中余干小伙子张秋阳将此面带上了井冈山,带上了长征路,带到了陕北(陕西人却唤作胡辣汤,以为是从胡人那传过来的,其实·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余干鲁子面传到胡国经胡人结合少数民族特色改进后的配方),带到了全中国(前中共中央政治委员吴官正家宴的常备之糕点)。东山岭上毛泽东主席亲题“江南第一面”于东山书院断崖石壁上,现已经建成著名旅游风景区。吸引了大量的余干男儿及全国华夏同胞的登顶,东山岭上俯瞰琵琶洲,余干小城尽收眼底,迁客骚人莫不立足长叹,感悟人生。
改革开放时期,鲁子面得以恢复和发展。原因是邓小平三起三落文革中曾被发落江西,一次考察中偶然吃得传说中失传的鲁子面。顿时心情大好,也由此品味到人生得起起落落总是寻常,就像这·失传的鲁子面,面都可以再生,人就为什么可以再起?于是邓大力扶持鲁子面产业的发展,并在当时曾一度出现了“余干鲁子面恢复之春”的局面。后来邓东山再起,并与1979年建成鲁子面配方研发中心,长期从事产品的研发与销售。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形成了现在得鲁子面规模。可以说,这一举动也恰好保护了传统民俗美食,若不是此,卤面可能早就湮没历史舞台。
唉,其中的美好一言难尽!总之, 余干美食在上饶乃至整个赣鄱文化大舞台上都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并深刻烙印在每个赣人心中。
博客:http://i.blog.sina.com.cn/blogprofile/index.php?atten=1
微博:http://weibo.com/3824130909/profile?topnav=1&wvr=6
能力秀:http://wm23.cn/huihui1025
梧桐子:http://www.wutongzi.com/uc/93034852.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