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镇古名观音场,清康熙元年(1662年)建盘龙庙,以寺中观音得名。康熙十年(1672年)兴场,为星日乡驻地。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建第四区。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仍为区所驻地。1956年改名西平区。西平镇政府驻地辖10个村,2个居委会。即辖联盟村、黎明村、柑子园村、踏水桥村、金星村、古房沟村、核桃沟村、西江村、活力村、上河村,东街一、二居委会,为原西平区唯一镇。1992年撤区并乡至今,其所辖建林办事处,1992年之前为建林乡,原名建林驿,位于县城西24公里的三台到西平的路线上,清至民国初为亢金乡驻地,1935年设建林驿联保,1940改为建林乡。
场镇上有85%以上人口是清初“湖广填四川”时,从福建、广东、湖广、江西等省迁进的移民、客家及后裔。场镇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万余人。有新、老两城。老城格局与县城相似。由原粮台连缀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的城墙,四方大小7道城门,均与实地方向错位。念佛楼、古民居、石板街、四大会馆、吴氏宗祠,以及朱君办事处红梁村陈宛溪故居遗址等文物、遗迹,显示昔日西平人的创造与辉煌。新城中,新建的中小学校、自来水厂、商贸大厦、邮电大楼、老年活动中心、卫生院、休闲庄等,是今日物质与精神生活富有的标志。4000家个体商户、1300家工贸企业,正为西平增添新的血液。新老城市的交融与和谐,生活条件的改善与质量的提高,是西平人在新时期创造的又一成果。
古城由来
2010年1月19日,由四川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省建设厅等联合主办,省名城古镇文化旅游发展促进会等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四川名城古镇文化旅游节”上,西平古镇被评为“四川最美古镇”,排名全省第二。
西平古镇的总体格局形态像一人体。据文史专家介绍,中国古代城镇布局有“仿生学”原则,但是像西平镇这样以人体仿形,还是罕见的。民间有西平古镇的布局似“美女晒羞”的美丽的说法,体现了“大地为母”的原始崇拜。
明末清初,由于兵患、天灾、瘟疫等原因,致使四川地区人口锐减,“千里良田,无一耕种之人”。西平地区和四川一样,“终日虎豹逐鹿”,百里难见一个行人,情景十分凄惨。直到顺治末年,才有移民迁入。康熙元年(1662年)在今镇政府处,有乡人建起盘龙庙一座。之后,由于人口剧增,凯江水运繁荣,因生产、生活需要,于康熙十年(1762年)兴场,以庙中观音取名,为星日乡驻地。这就是观音场的来历。据资料记载,当时兴场已有500户居民,主要是来自福建、广东、湖广(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的移民。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始建三台县国民政府第四区。新中国成立后,仍为区署驻地。1956年改名西平。由于城镇建筑布局与三台潼川老城相类,城墙有“围城三里三、穿城一里三”之说,是三台古城面积的三分之一,又是长期县内区署政治、经济片区中心,故有“小三台”之美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