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农业概况

家乡区县: 济南市商河县

   商河——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鼓子秧歌的发源地,地处山东省西北部,是省会济南市的郊区县。全县总面积11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7万亩,下设11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947个行政村和15个居委会。人口61万,其中农业人口52.52万。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宜人,土地肥沃,具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地热和电力资源。商河县交通非常便利,是黄河以北重要的物流中心和农产品集散地。粮棉产量在全国“双百强县”中分别列第26位和第17位,是国务院命名的秸秆养牛"十佳"示范县和全国山羊板皮出口基地县。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多渠道扩大农民就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了农民增收步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7亿元,(其中农业增加值24.3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实现4371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32元。

1、商河的主要粮油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高梁等,近年来全县加大了对常规粮食作物品种的改良力度,小麦加快向高蛋白小麦、面包专用小麦生产过渡。玉米向粮饲两用玉米过渡。2005年商河县小麦播种面积78万亩,总产32万吨。其中优质专用小麦达到20万亩,总产9万吨。玉米播种面积75万亩,总产30万吨。此外,商河的绿豆、红小豆、优质谷子等小杂粮也远近闻名。

2、商河是一个畜牧大县,有着悠久的畜牧饲养传统,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做大做强畜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大力发展畜牧业。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扶持政策,加大对畜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通过小额贷款、贴息补助、设立奖励基金等形式,支持农民建设养殖小区和购买优良畜禽。2003年县政府成立了农业发展信用担保中心,累计担保放贷1200多万元,协调放贷1000多万元,带动各级投资8000多万元。2004年和2005年县政府又分别拿出30万元和50万元奖励资金对全县畜牧园区建设先进单位、乡镇、村进行了表彰奖励。以此调动各级大力发展畜牧养殖的积极性。同时加大了畜牧养殖的宣传力度,使发展畜牧增收致富的理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通过各级各部门全力以赴的工作,使全县蕴藏的土地宽满、粮食饲草资源丰富的优势转变成了巨大的产业优势,全县以培植养殖大户、建设畜牧小区为重点的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得到空前发展。2005年,全县各类畜禽养殖小区达到480个,比04年增加156个,其中占地10亩以上的规模养殖园区387个,比去年增加63个;大牲畜存栏39.5万头,其中牛存栏32.3万头,出栏21万头;生猪存栏57万头,出栏100万头;羊存栏30万只,出栏52.5万只;蛋鸡存栏240万只;肉鸡存栏560万只,出栏1300万只;大力推广了林下养鹅模式,肉鹅出栏100万只,开发利用林地5000亩,发展养鹅大户460户;全县年收入过3万元的畜禽养殖大户达到14000户,比去年增加2000户,其中,年收入过20万元的25户,过10万元的310户、过5万元的2500多户,成立各类养殖协会80个。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18亿元,比去年增加3.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5%,比去年增长5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全市第一。

3、商河县大蒜面积发展到20万亩,成为山东省近几年新崛起的大蒜主产区,蒜区主要分布在白桥乡、玉皇庙办事处、郑路镇、孙集乡、许商办事处等5个乡镇办事处,中心产地白桥乡是济南市的"科技兴农示范基地",农业部命名的"中国大蒜生产第一乡"。商河所产大蒜肉质脆嫩,香辣味浓,品质优良,营养丰富,无污染,无公害,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产品远销北京、天津、内蒙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商河大蒜以“商玉宝”牌商标在国家工商局注册,并被济南市质检局、济南市蔬菜办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 整个蒜区形成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大蒜产业化生产格局。2006年商河县蒜薹总产10万吨,蒜头总产30万吨,大蒜产值8。6亿元,亩均收入4400元,大蒜加工冷储企业发展到113家,产品涉及蒜片、蒜蓉、蒜米等。

——商河县冬暖式大棚发展到6.5万亩。高效露地瓜菜面积达到8万亩。 其中大棚彩椒面积2万亩,成为我国目前较大的以色列彩椒生产基地之一;展家乡的“展旺”牌黄瓜、玉皇庙镇的黑皮东瓜、玉皇庙办事处的“商晶”牌彩椒等蔬菜品种,在国内外市场上都是十分畅销,供不应求。 商南大棚彩椒已成为全省乃至黄河以北最大的彩椒生产基地。 彩椒平均亩收入2.8万元,全县蔬菜产业逐步转到既注重规模更注重效益的发展轨道上来。2005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34万亩,总产量118万吨,总产值11.35亿元,蔬菜出口创汇800万美元。

4、商河县棉花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25万亩左右,年产皮棉3万吨。拥有宏业集团、泉城商宝种业有限公司两家大型棉花龙头企业,在商北银兴棉花市场已经聚集了近20多个棉花加工企业,棉花经营业户上百家,成为辐射周边县市的重要棉花加工收购集散地。

5、商河县坚持以高标准农田林网配方为重点,以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为核心,充分利用道路、沟渠及经改良的撂荒地实施平原大绿化工程和林粮间作工程,经过两年的林业建设,在县城南部和东部以及环县城周围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宽200-500米的高效绿化风景带,大大改善了全县的生态环境面貌。自2002年以来,商河县共完成成片造林面积21万亩,经济林面积4万亩,其中优质果品基地1.5万亩,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配方25万亩,新育苗1.56万亩,总计植树2026多万株。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20.5%,2005年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试点县 .

6、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分五期治理了沙河故道调蓄水库工程,工程治理长度25。84公里,累计投入资金3790万元。实施了人饮解困工程,累计投入资金5314万元,共兴建集中供水工程294处,累计解决了397个村、近22。7万人的吃水困难。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完成机耕作业面积66.52千公顷,机播面积59.58千公顷,机收面积43.93千公顷。投资5.75亿元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村村通公路、通公交车、通有线电视、通自来水、通程控电话工程,全县962个村全部通上柏油路和程控电话,80%以上村通上公交客车,330个村通上有线电视,村村通上远程教育,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7、为提高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的劳动技能。2003年县政府成立了劳动技能培训信用担保中心,设立劳动技能鉴定中心,对农村青年实施劳务培训券制度,使劳务输出工作实现了由无序输出到有序输出的转变,由自由输出到培训输出的转变,由自费培训到补贴培训的转变。2005年新输出农村劳动力2万多人,累计输出9万人,务工收入突破5亿元。

8、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勤劳的人民,推动了商河的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万润肉食、五得利面粉、宏业棉纺、康桥酒精、瑞海农产、商玉宝菜业、鑫海源良种猪等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截止目前,商河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50家,其中与农户结成直接利益关系的、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12家。各种农业产业协会、合作社、民营经济实体等合作经济组织已经发展到200家,带动农户8万户,辐射带动生产基地55万亩。

心殇@么么(2014-12-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