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不知道我的大泊头还有回族呢吧!那么就更不了解回族的风俗了吧!那么现在慎慎就带大家好好了解一下。
一、饮食、居住、穿衣 主食 由于境内回汉两族人民长期共同生活,日常饮食已无明显差别,具鲜明特色者唯节庆祭祀食品。其庄重珍贵的传统食品为“油香”,每逢民族宗教节日,或遇喜庆大事,各家烹制相送以示庆贺。丧葬祭祀者也常常分送油香,亲朋之间断绝交往,则谓断了“香气”。近年赠糕点也沿继为习。 肉食 本市回民常以牛、羊肉为主,也食鸡、鸭、鹅、野兔肉等,但必须经阿訇下刀。猪肉是回民饮食的大忌,同时忌食性情暴戾、奇形怪状的畜禽,如虎、狼、鹰、雕、狗、猫等,对蹄不分瓣,食不反刍的驴马骡肉也不食,禁食的肉类还有一切自死的畜禽、胚胎肤脂、生殖器、无肋无鳞的鲜介类,以及一切动物的血。 饮料 回族喜饮茶,家家必备茶具,以茶待客,以示尊重。回民视酒为禁物,饮酒者被视为“败坏教门”。随社会发展,其他类饮料,如汽水等也成为回民的日常饮料。 居住、穿衣 市境回民住宅与汉民住宅无大区别。但回族群众住宅的院门上方挂有“都哇宜”。室内张贴古兰经字画,回历“都哇宜”信仰虔诚人家室内忌挂人物画。旧时回民服装多蓝黑,白三色。衣裤肥大,袖长、冬着左大襟棉袍。宗教节日聚会,清真寺男女老幼皆戴白色或黑色“筒子帽”(俗称“礼拜帽”)。解放后,日常服装与汉民无大区别,但旧时装束仍然是部分回民特别是老年回民的日常衣着。
二、节日习俗
“开斋节”古尔帮节”“圣纪节”是经国务院法定的回族节日,也是市境回民的主要节日。 “开斋节” 亦称“大尔代节”,按照回族传统习惯,每逢伊斯兰教历9月1日,即进“斋月,斋月期间,除病残者外,皆须“封斋”,即日出前吃封斋饭,全天不得饮食,待日落后,由清真寺专人喊话“开斋”,听到者次第喊传,封斋者开始饮食。伊斯兰教历10月1日,斋月结束,但须见新月,如晚上天阴不见月,则延至次日开斋,开斋节上午8时,众穆斯林沐浴净身,着整洁服装,戴白色礼拜帽,聚集到清真寺,由阿訇率领进入大殿,聆听阿訇讲经,随阿訇礼拜,礼拜结束,人们互道“色俩目”(问好),庆祝斋月结束。此日,回族家家炸“油香”,相互赠送,并请阿訇上坟诵经,悼念去世先人。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回族人民的生活,每逢开斋节,市乡党、政领导都赶赴清真寺,与回族群众共度节日,各单位回族职工放假1天。 “古尔邦”节 亦称“小开斋”,定于伊斯兰教历太阴12月10日。据伊斯兰教经典记载,先知易卜拉欣夜梦安拉,命其杀死自己的儿子伊斯玛伊勒,以验其对安拉的忠诚,易卜拉欣尊命执行,安拉又命以羊代替,依此,本市回族逢此节,沐浴盛装,举行会礼,家家杀鸡宰羊待客或馈赠,以示纪念,其隆重程度略逊开斋节。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太阴年3月12日、乃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诞辰,又传为其逝世日故称“圣纪节”,过节时,回民自愿向清真寺馈赠资金、面粉等,由清真寺“做圣会”(举办宴会),回族群众于中午至清真寺会礼聚餐。阿訇诵念赞圣词。新中国成立后,每逢此节,市境领导干部及市直不少单位的回汉领导也捐资或到清真寺与回族群众共度节日。 春节 旧时回族不过此节,现因与汉族亲居日久,亦视为喜庆节日之一,但不似汉族隆重。
三、婚嫁习俗
市境回族在解放前严守单向族内婚俗、回民子女严禁与他族男子(女)结婚,男子若娶他族女子为妻,女方则须皈依伊斯兰教。族内流行表亲联姻。解放后,随着婚姻法的实施和科学知识的普及,近亲结婚者显著减少。回汉已渐通婚。 议亲 旧时族内议亲都注重门当户对,信教都重其教门。多由男方请媒人提亲,女方相看,家长做主,由此包办婚姻居多。解放后,婚姻自主,自由恋爱者增多,仍有许多须经介绍人撮合。 订婚 旧时称换贴、日期一般选择象征吉祥的星期五,双方交换“经名柬”,即为订婚。建国后,则改为以双方家长相识为主的“相家庭”。 彩礼 解放前,回族婚嫁彩礼甚微。解放初至60年代,也很简单,70年代起,索要彩礼风日盛、到80年代后期,彩礼一般在3000元以上,另需购置彩电,冰箱等物品,总计近万元。由于五座清真寺的阿訇乡老向全市发出简办红白事的倡议,各回族婚嫁者有所收敛。 写“依扎布”(即宗教结婚证) 结婚前一天,新郎新娘有双方家长和证婚人陪同,到清真寺请阿訇用阿拉伯文写“依扎布”。新中国成立后,回族婚嫁者在写“依扎布”之前,先到政府民政部门登记,并领取结婚证书。 娶亲 市境回民视结婚为“圣行”。结婚青年需沐浴净身,新娘着新衣,戴红色“盖头”,由本族长辈及亲友陪送到先人坟前,请阿訇诵经,表示后人铭记先辈养育之恩。新中国成立后,新娘免戴“盖头”,送亲、车、轿,也改为自行车、人力胶皮车,80年代则用小汽车。男方张贴阿文喜贴,亲朋邻里聚于门前,恭候新娘。旧时较多的娶亲礼俗已逐渐简单化。
四、丧葬
市境回族丧葬固守伊斯兰教“唯葬从俭”的传统,一是实行土葬,人土为安。二是主张速葬,最多不超过三天,有“亡人奔土如奔金”之说,朝亡午葬最好,三是节俭。“厚养薄葬”不分贫富,均用白布三丈六尺裹身,占用一样大的地方,并不需任何陪葬晶,葬仪须按以下程序进行。 做讨白 亡人临危时,请阿訇做讨白(宗教忏悔仪式)之后,首先摸其口眼,顺其手足及肢体,使遗体头北足南或头东足西仰卧,上罩遮身布。 浴礼 俗称洗“埋宜台”,一般由三位近亲或请三位阿訇掌教承担,洗前备温水两桶,汤瓶两把,一人灌水,一人冲洗,一人用戴白布手套的双手轻轻洗涤,按顺序先净下(洗下半身)后洗头面,再从上到下,先右后左洗遍全身。然后将亡人移至“可凡”布上裹好,再用白布带扎好两头。 沾“者那则” 洗礼完毕,将亡人放人经匣内,头北足南放于安静,洁净之地方。由阿訇和沐浴后的乡老沾“者那则”,然后传经。 下“埋扎” 即埋葬,沾“者那则”后,须立即将亡人抬至坟地埋葬,以后的七天,四十天,一百天,一周年,均请阿訇诵经以示纪念。 市境回民以家族为单位做墓地,自北至南按辈序安葬,自东至西按长幼排列。市区居民一般要到邻近农村购买墓地。
五、其他习俗
1.起经名,俗称起回回名,婴儿出生后,请阿訇为婴儿命名。 2.贴“都哇”,回民结婚或盖房时,门框上头都要贴阿文“都哇”,回族清真食品经营者,也以此作为区别汉民食品的标志。 3.道“色俩目”即问安,宗教界人土及乡老见面互道“色俩目”。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3906242114/profile?topnav=1&wvr=5&user=1
我的主页:http://abc.wm23.com/chuntianddaole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906242114
我的家乡:http://www.wutongzi.com/kan/hebei/botou.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