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镠
钱镠(公元852-公元932),字巨美,浙江临安人。公元893年为唐镇海节度使。五代时被封为吴越国国王,定都杭州,公元978年归北宋。从历史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钱王不仅是雄居一方、身经百战、智勇双全、文韬武略的君主,更是一位深谋远虑、审时度势,顾全大局有作为和有恩于吴越百姓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和书法家。
主要贡献 一、 吴越文化的创立者
钱王本人不仅能征善战,还留下许多诗文,诗文中多显英雄气概,令人仰慕。不仅如此,他的书法也颇有造诣,擅长草隶,蜚声中原。
五代前后吴越地区文化名人数量的变化情况也可窥见文化发展之一斑。当代著名教授徐中玉先生主编的《古文鉴赏大词典》中收录的五代前文化名人86人,其中吴越地区为7人,占8%;五代及其后的文化名人114人,吴越地区为33人,占30%。现行高中语文课本中收录的五代前名家30人中吴越地区仅有1人,占3%;五代以后的名家33人,吴越地区达11人,占30%,两个30%当然不是偶然的巧合,它反映了钱氏对文化发展的重视,吴越地区一跃而成为文化之都和中国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钱氏是功不可没的。
二、 中国经济文化中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的开拓者
自秦至唐的一千多年中,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一直在北方。经过唐末藩镇割据、苛政暴敛及连年战乱和频繁的自然灾害(仅公元910-953年,黄河决口及其他大水灾即达24次之多),北方社会经济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人口锐减。而与此同时,南方诸割据政权,即在相对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发展了生产,繁荣了长江三角洲为中心的东南地区。
五代时,南方诸政权中,吴越国是经济文化发展最快的地区。在钱王“善事中国,保境安民”的基该国策指导下,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手工业、商贸业和文化事业,扩建杭州、苏州等中心城市,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努力,终于使吴越的经济和文化跑到了五代诸分裂政权的前列,也使钱王成为这一重大转移的重要功臣和开拓者。今天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繁荣始自钱王开创的吴越时期。
钱王在发展经济中首先紧紧抓住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整治了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从而把吴越建成了鱼米之乡。钱王还十分重视晒盐、制茶、制瓷、织业等手工业的发展。丝织业的发展又刺激了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使境内“桑麻蔽野”,蚕季出现了“青巷摘桑喧姹女”的热闹景象。吴越之地已成为全国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中国的“丝绸之府”。
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奠基人
苏州、杭州均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人间天堂”,而今日的繁荣都是与钱王早年的努力分不开的。仅以杭州为例,钱王自灭刘汉宏,坐镇杭州,后又平董昌,统一“两浙”正式建立吴越国后,从唐大顺元年(公元890年)到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的18年间,钱王带领军民5次扩建杭城,更值得一提的是公元907年,扩建牙城时,有术士向钱王献策,如在旧基扩建,国祚只有百年,如填西湖更建,可以延长十倍,钱王回答说,百姓靠湖水为生,无水即无民,哪有千年不变的真主?有国百年就心满意足了,并且化大力疏浚西湖,后人有“留得西湖翠浪翻”句赞扬他。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钱王增调军民数十万在沿江北岸,从六和塔到艮山门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大作战,并采用立幌柱、打竹笼的科学方法降服汹涌的湖魔,筑起了一道长338593丈的捍海石塘,彻底根治了杭州城的潮浸之患,也留下了“钱王射潮”的美丽传说。
四、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倡导者
当年钱王衣锦还乡,其父钱宽却避而不见,他对钱王说“吾家世代田渔为事,未曾有贵达如此,至今为十三州主,三面受敌,与人争利,恐祸及吾家”的教诲,对钱王后来实行的“保境安民”、“事奉中原不失臣节”的方针颇有影响。吴越立国后,虽曾建元,皆私行于国内,连自己的年号钱都未曾铸行过,当时曾有一个农民在田里得国玺献给钱王,武肃王说:“此天子所用之宝,非臣下所宜留”,马上献于朝廷,在这里我们已清楚地看到钱王盼望民族统一不搞分裂的可贵精神。而钱王“子孙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大之礼”的临终政治遗嘱更为后代钱王所遵循。公元978年5月4日,钱弘淑遵照祖上“如遇真君主宜速归附”的遗训,审时度势,纳土归宋,使当时吴越国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免遭破坏,人民免受生灵涂炭。钱弘淑弃王纳土归宋后,为消除宋帝对在吴越国深得民心的钱氏王族的疑虑,避免燃起战火,使吴越人民陷入水深火热的战乱之中,先后携3000家人赴汴京居住,稳定和巩固了中国和平统一的政治局面。吴越国三代五王的这种以民意为归,民利为先,民族统一大业为重的伟大情怀,更加增添了广大人民对他们的敬仰与爱戴之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