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咨夔
洪咨夔(公元1196—1236年),字舜俞,号平斋,南宋於潜嘉前人,后迁居临安新溪,他早年中进士,居官直言敢谏,曾得宋理宗常识,称他“鲠亮忠悫,有助新政”。后因触犯权贵,被弹劾削职。此后虽曾复职,仍然为权臣所抑,以至“十年不调”。他博学善文,尤专经学、诗词,著作有《春秋说》三卷,《西汉诏令揽钞》(已佚),《平斋文集》三十二卷。他的词“淋漓激壮,多抑塞磊落之感”,风格颇似辛弃疾,清代毛晋将他编入《宋六十名家词》。
洪咨夔一生酷爱读书,不仅著作较多,而且藏书甚富。据载他的藏书有1.3万卷之多,藏于天目山宝福寺,名“闻覆阁”,后称褒忠院。因此洪咨夔还称得上是古代一位难得的藏书家。
董昌
董昌(?~896),唐末杭州临安人。僖宗乾符二年(875),王仙芝、黄巢起义,昌为土团军,以功擢石鉴镇将。五年,仙芝余部曹师雄进攻两浙,杭州募诸县乡兵各五千人以拒之,号杭州八都,以昌为长。中和二年(882),越州观察使刘汉宏谋兼并浙西,昌遣都指挥使钱?攻杀汉宏,遂有浙东之地。光启三年(886),朝廷以昌为越州观察使,?代杭州刺史。时天下扰攘,朝廷贡赋不入,独昌于常赋外加献三倍,十日一输,朝廷赖之,累拜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陇西郡王。
方克猷
方克猷(公元1870—1907),字子壮,号凤池,临安於潜方元铺人。方克猷年少时聪慧过人,品性端方,7岁束发受经,过目成诵,他父亲对他督教也很严厉。他“年十二应童子试,以第一名入泮(即秀才)”13岁补县学生员,15岁选拔贡,20岁赐进士,任刑部主事。光绪二十年,考取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第二年又考取出使德国随员,随庆亲王出使德国谈判。由于从事涉外工作,又出过洋,直接接触洋务和新政,对外部世界有所了解,这对他后来思想趋向开明与重视科技,有很大影响。
方克猷为官清正,爱恤百姓,忧国思振,赞成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维新,对朝廷诏改官制、订新律,均有所陈说。他还认为“复汉乃气运之所必然”,曾“变姓加入会党,密谋光复,凡党人被捕,有可设法者,皆力为营救”,是个能融合当时世界潮流,具有维新精神和新思想的近代知识分子。
眼看满清王朝日趋腐败衰落,自己壮志难酬,于是学贯中西的方克猷转而致力于“畴人之学”(数学)。他不但笃嗜测算,深于钻研,而且躬历阡陌,重视实地测量。他还把实践经验加以总结,著书立说,写了不少几何数学著,譬如他把著述的《曲线考》、《八线法衍》、《四元术赘》等合刻为《方子壮数学》;未刻的还有《圆锥曲线说》、《尖锥术解》《尖锥术衍》、《三角公式》、《勾股公式》、《火器真决衍》等,被当时数学界誉为“几何大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