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珠山北距胶南市区4公里,位于胶南市大珠山镇境内,灵山湾与古镇口湾之间。三面环海,地势雄奇。大珠山是国家4A级景区,主峰大寨顶海拔486米,总面积65平方公里。据传,唐朝仙人朱仲居于此山,故名“大朱山”,后改为今名。因与小珠山南北雄峙,古有“双珠嵌云”之说。此山景色最佳处为山之东北处的珠山秀谷,但见万顷花海,到处都是野生杜鹃,姹紫嫣红,观海胜景要数此山第二峰——山南峰。主峰大寨顶之阴有寺名石门寺,建于金大定五年(1166年),隐于山坳。寺内多竹,中有塔林,在寺内观山,峰顶巨石如一尊大佛端坐,其东侧一小石僧正向大佛叩拜,惟妙惟肖。大珠山南端濒海处,有湘子门、南天门、阎王鼻子等名胜。在湘子门侧有帽子峰,上有徐庶庙,传说三国时徐庶曾隐居于此。庙虽小但名气大,引来四邻八方香客前来朝拜。大珠山文物颇多,尤以石窟为珍,多为隋唐时代遗物。相传大珠山有石窟99座,后大部分毁弃,现有约3处。其中一‘处有佛像30多尊,皆为隋唐风格,此外,大珠山还有女儿石、老鹰石、鳖儿石、和尚石等景点。
大珠山以巍峨挺拔、风光秀丽而闻名。因与小珠山南北雄峙而立,古有“双珠嵌云”之说,被列为古胶州第一胜景。主峰大寨顶之阴有寺,名“石门寺”。建于金大定五年(1166年) ,占地400余亩,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和东西两院,分别供奉四大天王及佛祖。寺门为3块巨石叠垒而成,故名石门寺。又因石门前有一泉,清碧如玉,迸若珠玑,名玉泉,故石门寺又称玉泉寺。寺内多竹,遍布沟坡。寺南侧山坡有塔林,共有花岗岩石塔12座,塔高2.6米,形态各异,传为金代始陆续镌立,“文化大革命”期间毁坏,1992年按原貌修复。寺前有卧象石,寺西有磨铁庵,后尽毁。由寺内南瞻,可见雄峰危耸,分外险峻,峰顶巨石如一尊大佛端坐,其东侧一石似小僧、又似金猴,正向大佛叩拜,惟妙惟肖,称“石拜佛”,也有称“金猴拜佛”。石门寺40年代曾毁于战争,现拟重修对外开放。 次高峰——山南峰峰高330米, 形状如楼,故称“望海楼”。自阳坡攀行,一路古迹较多。 东侧峭壁间有“珠山石室”,纵深3米,宽2.5米,高2.5米,有门框洞槽和石雕石槛,室内四壁、地面均研磨平滑。石室临涧,原有铁板桥连接通行,绝壁下原有“麻衣庵”,现已无存。山顶为一宽阔平台,举目远望,东西见海。 大珠山东段濒海处,有湘子门、南天门、阎王鼻子等名胜。湘子门西侧,一山直立,常有白云萦绕,远望如帽,故名“帽子峰”。上有徐庶庙,庙甚小,但名气大,深得四乡八邻百姓和渔民礼敬。庙后有浅泉,传说可祛病健身,故名“神泉”。 大珠山以石窟最为珍贵,多为隋唐时代遗存,属小型石窟,俗称“石屋子”,系在高大岩石上凿成,内有佛像浮雕等。保存完好的有夹沟西山石窟、夹沟南山石窟和石屋子沟石窟3处。 夹沟西山石窟镌刻浮雕佛像30尊,为隋唐艺术风格。夹沟南山石窟略大于西山石窟,雕刻佛像21尊,损坏严重,模糊难辨。石屋子沟石窟雕有17尊佛像和6个“飞天”、“云纹”图案,保存较好。 大珠山还有女儿石、老鹰石、鳖儿石、和尚石、八戒石等自然景观,形象生动逼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