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说话“知无不言,言之必尽”,总想把话说透彻,说明白,以此显露自己的聪明。这些人自以为聪明,其实不知有时话说得过于明白就会招惹许多是非。而有些人在某些场合说话含糊其辞,装糊涂,看起来很可笑,似乎有点迂讷,其实这些人省去许多麻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一些表意含糊的词语。
经理在给员工们作报告时说:“公司里大部分人是积极上进的。”这个“大部分”就是含糊的表达,就可以使接下来的话有很强的灵活性。
尤其是在政治性文体中,经常会用到含糊语言,如“因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某些发达国家”等等。究竟是什么原因,哪些国家,其具体内容是不言而喻、路人皆知的。
在说含糊话时,可以针对不同的场合和对象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宽泛式含糊法。
钱钟书是个安贫乐道、喜欢清静、不慕虚名的人,平时喜欢躲在家里读书,闭门谢客,不愿在报刊、电视上抛头露面。钱钟书的《围城》再版以后,被拍成了电视,在国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一天,有位英国女士打通了钱钟书的电话,请求登门拜访。钱钟书再三婉言谢绝,最后对她说:“如果你看了《围城》,感觉像吃了一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那何必非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对方只好作罢。
钱钟书的话,如一则寓言,极富哲理,耐人寻味。在与英国女士的谈话中,他并没有直接拒绝,而是采用宽泛含蓄的话,婉言相拒。钱钟书自比“母鸡”的自谦之言,使英国女士不再纠缠。
2.回避式含糊法。
一个美国人在韶山参观完毛泽东故居后,中午在一家饭店里吃饭。老板娘一手的正宗湘菜,让美国人吃得大呼过瘾。他在付账时,突然问道:“请问,老板娘,如果你的老乡还在,会让你开店吗?”
老板娘想了想,笑着说:“没有他老人家,恐怕我早就饿死了,哪还有今天呀!现在,党的富民政策好,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的!”
很明显,美国人的问题中隐含着一个必然的答案:那就是毛泽东若还活着,决不让你开店,那么你就富不了。但老板娘的回答,借用了模糊法,巧妙地回避了美国人的尖锐提问,既维护了毛泽东的声望,又赞扬了党的富民政策。
3.选择式含糊法。
张树声曾经担任两江总督兼办理通商事务大臣、江苏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务。
有一年,张树声回老家省亲,没有前去拜访老先生,老先生得知后勃然大怒,便想找个机会好好教训他一顿。
有一天,张树声去给爹娘扫墓,护卫和仪仗队随行,一路上浩浩荡荡。突然,前队停止了前进,原来有个老头穿着破长衫,手里拿着一只粪箕和一个粪刮,正在大路中间拾粪。有一个士兵叫老头把路让开,老头喊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大路是天子的,你们能走,我为何就不能走?”
卫兵急忙报告张树声,张树声心想:“听这话,像我的老师说的!”他忙下轿前去一看究竟,果真是自己的老师。
张树声忙向老先生行大礼,说:“学生没有及时拜望老师,望请恕罪。”
老先生没有搭理他,仍继续拾粪。张树声就不停地喊“老师”。
老先生说:“你还认得我呀?”
张树声说:“老师,你把粪箕扔了吧,我会侍奉您老人家的。”
老先生鼻子一翘,说:“这粪箕可是好东西。”张树声没有办法,只好派一个士兵帮老师扛粪箕和粪刮。
老先生对士兵说:“圣人云:‘师事弟子服其劳。’你不是我的弟子,怎么能让你扛呢?”
无奈之下,张树声只好扛起了粪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