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过则喜——虚心接受批评

家乡区县: 周口市郸城县

人生在世,无论工作学习、待人接物,还是说话处事,都难免会因为一时的疏忽或者无知而出现失误或者差错。对于他人善意的指责或者批评,有的人觉得有失面子,采取不理睬的态度,或者为自己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多方辩解,不能做到“过则勿惮改”。这些人巧言令色,逃避自己的责任,还为自己的“能言善辩”而沾沾自喜。

有些人闻过则喜,他们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批评,这些人经常被别人骂作笨口拙舌。实际上,这些人是懂得自省的人,他们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听进别人的良言,冷静地反思自己的过错,并改正自己的错误,他们是真正的君子。

遗憾的是,许多人不是闻过则喜,而是闻过则讳,闻过则避,甚至于闻过则怒、则骂。

从前,郭国的国君因为昏聩而被迫出逃,他对车夫说:“我渴了,想喝水。”车夫就把清酒献上。郭君说:“我饿了,想吃东西。”车夫又马上献上了干肉和干粮。

郭君问:“你哪来的这么多东西?”

车夫说:“我预先储存好的。”

郭君问:“你难道知道我会出逃吗?”

车夫说:“是的。”

郭君问:“那你怎么不早告诉我呢?”

车夫说:“您爱听奉承话,不爱听真话。我若跟你说实话,只怕我会比郭国灭亡得更早,所以我没敢劝您。”

郭君生气地问:“那你说,我落到这步田地,究竟是为什么呢?”

车夫见郭君仍不悔改,不知反省,便违心地说:“那是因为您太有德了。”郭君好奇地问:“既然有德,那我为什么还会被国人赶出来而流亡在外呢?”

车夫笑着说:“天下没有有德的人,只有您一个人有德,所以才出逃在外啊!”

郭君听了以后,趴在车前横木上也笑道:“哎呀,原来有德之人只有我一个呀!”他觉得太累了,就枕着车夫的腿睡着了。

车夫用干粮轻轻地垫在郭君的脑袋下,伤心地离开了。后来,郭君死在田野里。郭君在穷途末路之时,还不懂得车夫的一片拳拳之心,爱听奉承话的老毛病又犯了,可见,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古人把过失分为君子之过和小人之过两种,子贡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只有虚心接受他人批评,敢于正视自己错误的人,才能赢得世人的尊敬,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

战国时,师经是魏国宫廷的琴师,他常常给魏文侯弹琴。有一天,师经弹琴,魏文侯伴着曲子跳起了舞,还大声喊道:“我的话谁都不准违背!”

师经举起琴去打魏文侯,没想到却没打到,只把帽子上的穗子打断了。魏文侯问司法官说:“身为人臣却胆敢打国君,应当以何罪论处?”

司法官说:“按律应烧死他!”

卫兵就把师经押到堂下的台阶上等候发落。

师经大喊:“我想在死以前说句话,可以吗?”

魏文侯说:“有什么话就快说吧!”

师经说:“从前尧舜当国君时,总是担心他说的话没有人敢反对;而桀纣当国君时,害怕他讲的话遭到别人的反对。我刚才打的是桀纣,没有打国君。”

魏文侯恍然大悟,说:“快放了他!是我错了。”随后,他命人把琴悬挂在城门上,不准修补帽子上的穗子,以此来警戒自己。师经出于对魏国的长远打算,批评文侯不应该独断专行;魏文侯从批评中听出师经对自己的一片忠诚之心,所以虚心地接受了师经的批评。

dkj0616(2014-12-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