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先生,一生中曾三次下岭南:一次是10岁时跟随贬官长兄韩会迁来岭南韶州;一次是当监察御史时,上书触怒唐德宗,被贬任岭南连州阳山县令;最后一次是当刑部侍郎时,谏迎佛骨,触怒唐宪宗,被贬任岭南潮州刺史。
韩愈的人生道路坎坷不平。母亲在他2个月时病逝,三岁时父亲韩仲卿(武昌县令)又不幸去世。失去双亲的韩愈由兄长韩会抚养。韩愈读书学习非常刻苦,年岁稍长,参加科举,进士及第。几经宦海浮沉,他当了监察御史、刑部侍郎、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显职。
唐大历十二年(777年),长兄韩会因“元载私党案”而受牵连,由起居舍人被贬为韶州刺史。韶州离京都长安五千里。年仅10岁的韩愈随同兄嫂全家一路艰 辛跋涉,经过西京古道,来到了韶州(今广东韶关市)。779年,韩会因病逝于韶州任上。韩会临终前,拉着12岁的韩愈之手,情深意长地嘱咐道:“愈弟,你 聪明好学,喜读孔孟之书,日记千言。往后要坚持下去,继承韩氏家风,为先人争光……”韩会边说,边让夫人把他珍藏家传的大诗人李白赠韩家《去思碑》拓片交 给韩愈。并一再嘱咐道,这是父亲留给我们兄弟的遗产,哥哥送给你当作礼物,长大后要学父亲那样成材立业,为民办好事。”韩会将家传李白《去思碑》传给弟弟 韩愈,对韩愈后来奋发有为,文名显赫,政绩卓著,起到了承前启后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唐贞元十九年(803年),关中地区因旱失收,百姓 苦不堪言。监察御史韩愈上书《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请朝廷减免徭役赋税,触怒了唐德宗,被贬任连州阳山县令。韩愈与被贬任临武县令的好友张曙结伴南 下,抵临武后,张曙与韩愈话别。韩愈经过南天门秦汉古道到达连州,再由连州乘船沿湟水去阳山。路经同冠峡时,韩愈作了一首《次同冠峡》诗:“今日是何朝, 天晴物色饶。落英千尺堕,游丝百丈飘。泄乳交岩脉,悬流揭浪标。无心思岭北,猿鸟莫相撩。”804年2月,韩愈终于来到了阳山任所。在阳山,韩愈勤政为 民,传播中原文化,教民以诗书礼仪,易愚昧而文明,改狩猎而农耕,促进了阳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他在阳山干了一年零两个月,但阳山人民深深地怀念他,把阳 山改名为韩邑,牧民山改名贤令山,城河改名为韩水。其时韩愈多次游览连州,为州官王弘中所建的燕喜亭写下千古名篇《燕喜亭记》,赞颂连州“吾州之山水名天 下。”
韩愈第三次下岭南是因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上书唐宪宗,反对朝廷推助佛教在中原传播,要求他不要迎接和 奉养佛骨,但幻想能成佛成仙的唐宪宗怒火大发,狂吼:“韩愈狂妄!”并下旨将韩愈处死。好在宰相裴度等人为韩愈求情,才免除韩愈死罪,改判他前往“落后蛮 荒的瘴疠之地”潮州任刺史。山高水长,云山阻隔。韩愈以51岁之身,第二次走在西京古道上。虽说自己保住了性命,但12岁的小女儿却死在驿道旁。当韩愈到 达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要陪同他一块去潮州。韩愈凄楚地写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 休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经过韶州始兴时,韩愈回忆起40年前儿时曾到韶州的往事,吟出《过始兴江口感怀》诗:忆作儿童随伯氏, 南来今只一身存。目前百口还相逐,旧事无人可共论。韩愈到潮州后,并未牢骚满腹和颓丧,而是在这“南蛮之地”泰然处之,尽职尽责,治理水灾,除掉了韩江上 的鳄鱼灾害,还开启了潮州好学崇文之风,建立了一批学堂,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给潮州后人以深远的影响。韩愈在潮州只工作了7个多月,但潮州人铭记他的 功绩,把潮州鳄溪改名为“韩江”,笔架山也改称为韩山。
韩愈在连州阳山和潮州做官的时间加起来不足两年,这两地的山水都跟着他改了姓。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恐怕没有第二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