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韩文化”孕育岭南新“韩流”

家乡区县: 清远市阳山县

在潮州造就“一片江山尽姓韩”的历史人文景观的韩愈,一生高举儒家旗帜,反对藩镇割据,提倡“仁 政”,“攘斥佛老”,倡导古文运动,开创了中国散文史上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韩愈因不合时宜的文字,仕途动荡,屡遭挫折,并因两次进谏,先后被贬至广东阳 山、潮州。背负着耻辱和创伤来到广东的韩愈,并没有一蹶不振,仍然以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关心民生,推广中原先进文化,特别是驱逐鳄害和兴办教育,在潮州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享千秋之祀。潮州韩文公祠内一幅题词说得好:“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永远纪念他。”
韩愈简介:
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有《昌黎先生集》。
唐德宗贞元八年(公元792年),第四次应考方中进士。但在“博学宏辞”
科考试(即授官考试)中又3次碰壁。4年后进入仕途,曾在国子监任四门博士。
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升任监察御史,因进《论天旱人饥状》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县令。
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重新任国子博士。其后又任河南县令、兵部职方员外郎等职。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参与平定叛镇吴元济的“淮西战役”,升任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因上《论佛骨表》反对宪宗佞佛,被贬为潮州刺史,不久改刺袁州。
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回长安任国子祭酒,转任御史大夫、京兆尹,兵部侍郎、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卒于长安,谥号“文”。
记者日前考察了广东保护、发掘、开发、利用“韩愈文化”的现状,欣喜地发现,韩文公祠等重要遗迹保护状况良好,并且成为当地的龙头旅游景点。在建设文化 大省的热潮中,无论在潮州还是在阳山,都意识到“韩愈文化”蕴含的价值和发展空间,并把握了行动的方向。加强对相关历史遗迹的维护,加大对相关旅游景点的 投资和宣传;组织学术力量开展研究,召开具有全国影响力、兼有本土特色的国际研讨会;举办集研究、考察、观光旅游乃至经贸合作为一体的旅游文化节;出版丛 书、组建专题网站、拍摄韩愈在广东的影视作品……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打造“韩愈文化”品牌,以推动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广东的“韩愈文化”大有催生出“韩 愈经济”的趋势。
不仅如此,“韩愈文化”还有助于培育新时期的广东人精神。韩愈的办事作风和效率,受到越来越多的广东人的赞 许,并努力效仿之。这表明时代的发展正不断赋予“韩愈文化”以新的意义,广东的“崇韩文化”正孕育着新的活力和新的希望。我们期望也坚信这道独特的文化奇 观,在不久的将来,定能在南粤大地上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寻找潮州的文化坐标
驱车抵达潮州的时候,正是春风沉醉的晚上。一入城区,便可看见位于韩江东南侧的潮州八景之一“龙湫宝塔”。夕晖中的宝塔、滩涂、散艇,连同水流影动之中、正在进行复古式维修的广济桥,恰好印证潮州在我们心目中的印象:河岳炳灵、海滨邹鲁。
如今的潮州拥有一个远远超出其面积的、庞大而精深的文化体系:古遗址、寺庙、祠堂、摩崖石刻、锣鼓、地方戏、 潮州菜、工夫茶……很难想象,1000多年前一个大雪满天的季节,一位唐代首屈一指的知识分子,却是怀着必死的绝望朝这里进发,在路上还发出了至今仍让人 凉透背脊的哀叹: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更难想象的是,8个月后,这个失魂落魄的人不仅没有死在所谓的“瘴江”边上,还帮助这座南方城市将灵气铸成灵 魂,并因此成了被祭祀和传诵的“百世导师”;不仅如此,这里的山峦、道路、树木、学校和建筑都跟随“瘴江”,一同冠以他的姓氏,默默地将他的恩泽传递了 1000年。
写在历史边上的注释
如果不是亲临实地,可能很难相信,不仅韩愈的第一本文集是由潮人编辑而成的,而且我国现存历史最久远、保存最 完好的纪念韩愈的祠宇——韩文公祠(下简称“韩祠”)也是在潮州。今天,过韩江大桥看韩祠,已经成为每个游客的必经之途。一位当地的负责人告诉我们,每年 参观韩祠的人数超过10万。

现在的潮州昌黎旧治坊依旧是学子汇聚之地。
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潮州通判陈尧佐在城北金山麓夫子庙正室东厢辟建了“韩吏部祠”,后历经搬迁,终迁至笔架山主峰中轴线上,笔架山也更名为 “韩山”。韩祠虽屡遭兵燹天灾,但总是毁后不久即得以修复。有记载的修复便达29次之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当属清光绪十三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主持的大修,使韩 祠“瑰丽倍于昔”。保留至今的韩祠规模和布局,就主要是当时的旧貌。
要登上屹立于高台上的韩祠,需要经过一段不太长的甬道和祠前51级石磴道。51级寓韩愈谪潮时5l岁之意。时值阳春,祠内的木棉不时“噗噗”地落下花朵,祠内一地落红营造出肃穆气氛。
韩祠掩映在一片浓郁的树荫之下,正面墙壁用坚实的水磨古砖砌筑,正门上有“韩文公之祠”隶书匾额。祠体屋脊高 峻,山墙厚大,结构轩敞。抬梁与穿斗结合之屋架,粗犷少饰。祠分两进,后进(即飨殿)比前进高出2.5米,正中龛座韩公坐像,绯袍玉带、纱帽云靴、神清气 朗。祠内高悬着“三启南云”(林若书)、“百世师”(刘海粟书)、“泰山北斗”(饶宗颐书)、“百代文宗”(周培源书)等匾额,黑漆金字,密密层层地从前 进延伸到后进梁下,仿佛是写在历史边上的朱笔圈点和眉批。
而韩祠前后进之间那将近40块明清碑刻,则记载着历代文化精英对先贤德行的推崇和追思。因年代久远,不少碑面已经黯淡剥落,甚至有部分残缺。
年代最早的一块刻于明正统年间,影响最广泛的当数苏轼撰《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原碑已毁,现在祠内陈列的为清乾隆年间重刻。想当年,同样因“不合时宜”而屡遭南迁的苏轼,在感叹韩愈“翩然被发下大荒”时,又会是怎样一番心情呢?
建在韩祠“头上”的纪念馆
1984年韩祠曾经历了一次全面修缮,之后景区内相继增添了侍郎阁、允元亭、天南碑胜等新景点。其中,侍郎阁是沿韩愈所建的侍郎亭旧址而建的,因为建在韩祠后上方,远远看去像是给韩祠戴上了一顶帽子。
侍郎阁现在是潮州市韩愈纪念馆之所在。侍郎阁之外还有一处可供观景的平台,这里后倚韩山,前俯韩江,远眺旷野 平畴,错列如绣,就近则可清楚地看见韩祠那具有清代建筑风味的屋顶。从流传至今的诗文可以看出,侍郎亭旧址一直是文人墨客热衷游览的胜地。“风微花气足, 树密鸟声闲。”此情此景,引人遐想。
从祭鳄台到景韩亭
潮州市内有关韩愈的遗迹星罗棋布。在车上,我们的两位导游不时为游览线路交换意见,他们使用的是现今全国最古远的方言之一——曾被韩愈“正音”(规范语言)的潮州话。从这种听起来古意盎然的陌生方言中,我们听懂了两个反复出现的词语——祭鳄台和景韩亭。
祭鳄台兴建于上世纪80年代,台分2级,全石结构。台上有“鳄渡秋风亭”。亭内有以鳄鱼为座的《鳄鱼文》碑,还有饶宗颐撰写的亭联:“溪石何曾恶,江山喜姓韩。”
据说韩愈祭鳄之时,韩江(也即当时的“恶溪”)曾有一段流入城内,形成内河,为防止鳄鱼顺河道入城,韩愈下令将这段内河与韩江隔开,这就是今天潮州西湖的前身。
兴建于民国时期的景韩亭就在潮州市西湖公园内,倚山面湖,亭作四方形,朱楹石柱,三面疏空,西面有一组四块、 嵌入墙壁的狂草大字《白鹦鹉赋》石碑,署名为“退之”。据潮州学者曾楚楠介绍,目前国内专家都认定此为后人伪作。但在我们看来,这倒恰恰印证了后人对韩愈 的思慕之情,与“景韩”的名字倒是极为吻合。
人间烟火中的文化偶像
一句“官吏尚镌鹦鹉字,儿童能诵鳄鱼文”,道出韩愈及其作品在潮人生活中传播之广、影响之深。因此我们的下一站是到老城区去,到潮州人中间去寻访韩愈的遗迹。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拜访了简称“韩师”的韩山师范学院,在昌黎路瞻仰了昌黎旧治坊。在同一条街道上,昌黎 小学的校长告诉我们,全校有20多个《孩子》网络版以“念韩”、“师韩”为名。而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全潮州200多万人口中,名字中带有“韩”字或者 “愈”字的人更是近4000人。在汇集潮州传统民居的甲第巷,韩愈所倡导的好学崇文风气,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里的旧式府邸多以儒林第、大夫第、翰林第 为名,大门上还遗留着“加冠”、“进禄”、“树德”等字样。
我们还探寻到传说中韩愈召好友大颠和尚入住的叩齿庵。这座建于唐代的古寺前几年整饬一新,金莲、宝幡、香烛、 瓶花无不精美,最里面一间佛殿里供奉的大颠鎏金佛像,禅风高峻。寺僧告诉我们,韩愈虽然攘斥佛老,却终究因为“远地无可与语者”,与“颇聪明、识道理”的 潮阳灵山寺住持大颠交情甚笃,往袁州赴任时还在灵山寺留下官袍作纪念。现今灵山寺旁还有留衣亭。
如果韩愈看得到
前两年,韩祠经历了一次投资达100万元的内外维修,景区内外增设了韩祠广场、观景蹬道、观赏通廊等配套设 施。有关部门还投资80万元,续修叩齿庵。除了对韩愈相关文物古迹的维修之外,近年来潮州市文物维修系列工程还包括:投资2亿多元综合整治的2.3公里古 城墙;投资200万元、首期已经完成的“义、兴、甲三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工程;以及正在兴建中、投资达7500万元的广济桥修复工程……
当我们准备离开潮州的时候,偶然听说,潮州民间曾有人自发拍了一部介绍本地文化的小电影放在网上,片名叫做《如果韩愈看得到》。今天的潮州,正用一切方式把“韩愈”两个字浸润在城市文化的血脉之中。
名垂千秋的唐代文学家、教育家韩愈先是因进谏《论天旱人饥状》,被贬为阳山县令。10多年后,他又因谏迎佛 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在粤期间,韩愈积极推广中原文化,为民解忧造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致阳山、潮州出现了“以公之姓以名其子”的现象。潮人把韩 愈驱鳄的恶溪改名叫韩江,将他游历过的笔架山改名叫韩山;阳山也被人改称韩邑,境内湟水改为韩水,牧民山改为贤令山。
“一片江山尽姓韩”
韩愈名扬天下,全国各地纪念韩愈的祠堂、纪念馆不胜枚举,为何广东尤其是潮州的“崇韩文化”特别发达?除了士庶感恩崇圣的心态之外,也要归功于粤人在千百年的历史积淀中,不断衍化和丰富韩愈赋予广东的文化“富矿”,最终造就了“一片江山尽姓韩”的人文奇观。
在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今天,如何对“韩愈文化”进行新一轮的挖掘、开发和利用?在寻访广东“崇韩文化”的过程 中,不少热心人士向我们积极建言:不仅仅是潮州、阳山有韩愈的遗迹,两地之外还有一些相对零散的文化资源,例如潮阳灵山寺留衣亭。可否打破行政划分的界 限,将“韩愈文化”
放在一个更宽广的范围内来考量?至少可以先以潮州为中心,将粤东地区的相关文化、经济、旅游等资源进行整合,扩大宣传声势,避免重复建设,进而从华南辐射到全国。
我们在采访中也深刻感受到,潮州注重提炼韩愈治潮“八月为民兴四利”的 精神和作风,努力将之提升为新时期广东人精神的华彩部分。除了对吏治具有鲜明昭示作用的韩愈精神之外,还有人士指出,韩愈在潮州的业绩离不开潮人的支持和 拥护,现代的潮州迫切需要避免固守本土文化的倾向,以当初接纳韩愈这个外来者的开放态度,去汲取更多外来文化的精髓,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促进自身经济、 社会、文化全方位发展。

(2014-12-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