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的蒙阴历史文化 (一)、旧石器文化 蒙阴历史文化,可追溯到上古旧石器石代。蒙阴由于群峰毓秀,百川绵延,气候宜人,上古时期就有人类祖先在此栖居。 现已发现两处古人类生存遗址。一是长山文化遗址,位于蒙阴镇完庄村长山溶洞,1995年,经考古发现古人类用火痕迹及部分石器,随继在附近1平方米的探方内发掘出60余块古脊椎动物化石,其中有野牛肋骨、腿骨、野猪獠牙、野羊骨等,石化程度达100%。二是孙家麻峪文化遗址,位于桃墟镇孙家麻峪村南山坡, 1998年发现一处石炭岩洞穴,洞口土层堆积有大量古脊椎动物化石,其中有野牛野羊腿骨,野猪头骨,上古爬行动物头骨,石化程度达100%。上述石器、化石,现存蒙阴县文管所。经考古专家初步鉴定,上述两处文化遗址,均为古人类生活遗址,年代约在20万—30万年之间。由此证实,早在几十万年前,蒙阴人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狩猎、繁衍、生息。 (二)、大汶口、龙山文化 进入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蒙阴人的祖先已经从单一狩猎转到半耕半狩,并出现了有组织的氏族部落。 1977年发现的位于联城乡吕家庄村的古文化遗址,总面积37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为1—2.5米,陆续出土有石凿、石斧、石锛、石镞等石器;有多式双耳背水壶,多成灰砂陶壶,磨光黑陶杯,印迹的黑陶豆等陶器,经专家鉴定,该遗址为典型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年代约在三千五百年前至八千年间。这些文物证明,早在半耕半猎的大汶口文化时期,蒙山北麓先民已形成氏族部落,石钺的出土,说明当时已经拥有部族领袖,所有猎、耕、制陶、防卫等社会活动,均在部落领袖领导下有组织进行。出土的鸟形鼎足、鸟形壶嘴及带有鸟形图案的陶器,证实该遗址属东夷文化。土城残迹,证实在龙山文化时期,这里已形成古城规模,为原始社会晚期蒙山北麓最早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 夏、商文化 夏、商时期,蒙山北麓文化已有很大发展,人类文明已进入到一个新阶段。《蒙阴县康熙志》载:“蒙阴……夏为蒙山有施氏地”。有施氏,《辞海》释:“亦称有喜氏”,为古老的东夷部族;《尔雅》注:“九夷在东”,故有施氏为东夷各部族之一。《楚辞·天问》注:“蒙山,国名也”,即为蒙山国。有施氏,为世居蒙山的古老部族,历经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至夏代立国。迄今为止蒙山南麓、东麓、西麓均未发现夏代以前的古代大型部族遗址,因而推断吕家庄古遗址为蒙山
国的国都,。 (四)、西周、春秋、战国文化 西周,蒙阴地属颛臾国。《蒙阴县康熙志》载:“蒙阴,……周为颛臾国”。颛臾,据史料载,为伏義之裔,太昊之后,姓风,因先父佐武王灭纣有功,受封蒙山立国主祭,称颛臾国,国都位于平邑县柏林乡固城村。施氏国作为颛臾国的附属地,国都吕家庄为其主要制陶、纺织工业基地。联城镇边家城子、类家城子古城址也作为颛臾王的附属地,称蒙邑,今十二联城当时为蒙邑外围联守联防的城堡。 颛臾王上古贤君,《平邑县志》载为:“善政善教,民爱戴之如父母”,《蒙阴县康熙志》载颛臾时期为“山川字秀,民物贻灵”。 (五)、秦、两汉文化 颛臾国为齐所并后,蒙阴属齐地。秦昭襄王时,颛臾王后裔蒙骜、蒙嘉兄弟,不堪忍受亡国之恨,西奔咸阳投奔秦国。《史记-蒙恬列传》记载:“恬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秦庄襄王元年,蒙骜为秦将,伐韩,取成皋、荥阳,作置三川郡。二年,蒙骜攻赵,取三十七城。始皇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五年,蒙骜攻魏,取二十城,作置东郡。始皇七年,蒙骜卒。”据野史《东周到国志》记载,蒙骜伐赵建兵太行山下,中赵将庞暖埋伏,死于乱箭之下。蒙嘉官至庶子,因许燕人荆柯入咸阳,致秦王险遭刺杀,而获死罪。蒙骜子蒙武因不知情获免。蒙武,蒙恬之父,《蒙恬列传》载为:“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 。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虏楚王。”此后,尽收吴越并秦。蒙武子蒙恬,列传载曰:“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世家为秦将,攻齐,大破之,评为内史”。 汉高祖刘邦灭秦建汉第二年,即公元前205年,置蒙阴地为蒙阴县,仍属兖州泰山郡,迄今有2216年建县史。汉代,历经“文景之治”,蒙阴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以“孝廉方正”取仕,蒙阴儒学之风蔚起,礼教盛行,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孝子郭巨。《蒙阴县康熙志》载:“汉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理此事。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郭巨,被誉为汉代儒学、礼教之典范。郭巨墓,位今岱崮镇天桥山前,史称“乾山之阳”。 此外,汉文化遗迹,有云云山汉古篆石刻、汉朝城阳国坦埠故县城隍庙、汉冶铁故址、汉陶壁井(今仍保存完好)、20余处汉墓遗址,30余株汉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