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在阳山

家乡区县: 清远市阳山县

古代中国,宦海沉浮,不少朝廷官员由于种种原因而遭到贬谪,远离京师的珠江流域就成为安置他们 的主要地区。在这些贬官中,不乏博学多才的文人,他们来到珠江之滨后,都从珠江文化的包容性获得精神寄托,从而积极为珠江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他们 在贬谪期间的业绩与创作,构成珠江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学术界称之为“贬谪文化”。
在唐代众多被贬谪到珠江之滨的文人当中,影响最大的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运动领导者韩愈。
(一)两贬岭南的经历
韩愈,字退之,唐大历三年(768年)生于河阳(今河南孟州市),郡望河北昌黎,因此世称韩昌黎。父母早亡,由兄嫂抚养成人。
韩愈一生中曾经三下岭南。第一次在他12岁时,长兄韩会被贬为韶州刺史,他随兄嫂到韶州(今韶 关)。几个月后,韩会病死于任上,他只好随嫂北归河阳,师从当时名人独孤及、梁肃,潜研经史百家。长兄之死对韩愈的打击相当大,40年后,当他他被贬为潮 州刺史而路过韶州时,回忆往事,吟出一首《过始兴江口感怀》:

忆作儿童随伯氏,南来今止一身存。
目前百口还相逐,旧事无人可共论。

贞元二年(786年),韩愈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直至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之后三次参加吏选,也都失败。直至贞元十六年(800年)冬第四次参吏部考试,才通过铨选,次年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
贞元十九年(803年)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监察御史虽然是个八品小官,却负有“分察百 寮,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之职责,因此韩愈对这个岗位是十分重视的。他从小饱读儒家经典,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在任不到二个 月,长安周围的好几个县发生了旱灾,春夏无雨,秋又早霜,田亩所收十不存一。然而,京兆府尹李实不止一次地对德宗说:“今年虽旱,而谷甚好”,因而不顾一 切地严征暴敛,“富者既云急,贫者固已流。传闻闾里间,赤子弃渠沟。持男易斗粟,掉臂莫肯酬。我时出衢路,饿者何其稠。亲逢道边死,伫立久咿嚘。归舍不能 食,有如鱼中钩。”[1]韩愈向德宗递交了《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列举了夏秋以来京畿一带受灾的具体情况,并建议免除百姓当年的租税,待明年蚕丝上市 和收麦子的时候再征。这篇状文递上去后,韩愈遭到李实等权臣谗害,被贬为阳山县令。这是他第一次遭到贬谪,也是他第二次到岭南。临走时情景十分悲惨:“中 使临门遣,顷刻不得留。病妹卧床褥,公知隔明幽。悲啼乞就别,百请不颔头,弱妻抱稚子,出拜忘惭羞。僶俛不回顾,行行诣连州。朝为青云士,暮作白首囚!” [2]
在韩愈被贬阳山的同时,他的好友张曙也被贬到临武。于是,两人结伴南下,经郴州桂岭而抵临武,然后,张曙送韩愈到九泽水驿站。韩愈离开临武,出南天门,到达连州,再由连州乘船到阳山。路上经过同冠峡时,他还作了一首《次同冠峡》诗:

今日是何朝,天晴物色饶。
落英千尺堕,游丝百丈飘。
泄乳交岩脉,悬流揭浪标。
无心思岭北,猿鸟莫相撩。

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韩愈直至贞元二十年(804年)二月中旬才来到任所。
在唐朝,贬官属于负罪之人。因此,在朝廷的文书中,往往将贬官与被流放的“流人”相提并论。天 宝五年(746年)七月敕:“应流贬之人,皆负谴罪,如闻在路多作逗留,郡县阿容许其停滞。自今以后,左降官量情状稍重者,日驰十驿以上赴任。”[3] 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敕:“应左降官、流人、不得补职,及留连宴赏,如擅离州县,具名闻奏。”[4]直到长庆年间(821-824年),朝廷才申明 贬官与“流人”的区别:贬则降秩,流为摈死。也就是说,贬官是行政降级的惩罚,流人则是刑法量罪的判决。因此,在韩愈贬谪阳山之时,与“流人”的地位是同 等的。名义上是“阳山令”,实际上不得过问地方政事。
唐代的阳山,是个既偏僻又贫穷的小县。“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 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郭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正当韩愈极度苦 闷之时,南海文士区册闻讯远道而来,向他请教。两人一起“翳嘉林,坐石矶,投竿而渔,陶然以乐”[5]。韩愈还经常到附近的农舍,和农民一起饮酒喝茶,正 如《远览》一诗所写:

所乐非吾独,人人共此情。
往来三伏里,试酌一泓清。

韩愈在朝廷屡受打击,来到岭南之后,从当地百姓中感受一种从未有过的真情,也从当地社会环境中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宁静。这一切,都表现于他的诗作,如《县斋读书》:

出宰山水县,读书松桂林。
萧条捐末事,邂逅得初心。
哀狖醒俗耳,清泉洁尘襟。
诗成有共赋,酒熟无孤斟。
青竹时默钓,白云日幽寻。

实在是一幅世外桃源式的生活图景。韩愈在阳山县呆了一年两个月,永贞元年(805年)调任江陵 法曹参军,元和元年(806年)六月奉召回长安,任权知国子博士,此后历任真博士、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河南令、方员外郎、国子博士、比部郎中史 馆修选、考功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元和十二年(817年),以行军司马身份,协助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乱,因军功晋授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派遣使者去凤翔迎佛骨,京城一时间掀起崇佛热潮。韩愈一向奉行儒 学,认为“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人尚在,尚可以礼相待。“况 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岂宜令入宫禁?”[6]因此,上书《论佛骨表》,坚决反对这一做法。宪宗览后大怒,要处以极刑。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 力说情,免其死罪,贬为潮州刺史。
当年正月十四日,他自京师起程南下。临别时,给侄孙韩湘留下一首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2014-12-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