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阴民俗

家乡区县: 山东省蒙阴县

蒙阴民俗 衣食住行 服饰 衣帽鞋袜 解放前,人们夏天穿短褂长裤。男青年多数光上身;女青年必须把衣服穿整齐,天再热也得把脚脖的裤腿用红带子扎紧。冬天,穷人穿着盖不过屁股带大襟的小袄,故旧县志称为“鸦衣”。富户人则穿大袄,外套大褂、马褂。不论短衣、大衣, 全是布结扣子。穷人为干活方便或取暖,男人全扎外腰带。秋风凉时,干活的男人上身穿坎肩,下身穿叉裤。女青年穿的衣服,袖口、裤脚、大襟都有花边。女性老人,春秋及冬天, 有穿小红袄,外套深蓝褂的习惯。建国后,学生开始穿学生服,中青年开始穿中山服,女青年则穿中式便装。1980年以后,衣着大变,尤其青年男女,穿衣多注重质量和花色式祥。冬穿绒衣、毛衣、面包服、呢大衣、夏穿裙子的青年妇女日益增多。 清末民初,男性青年头戴瓜皮小帽,顶上有红疙瘩,老年男性,则是黑疙瘩;老年女性秋、冬围头巾。小孩子不分男女,冬天都戴虎头帽。新中国成立后,男青年都戴有沿帽,冬天戴三页瓦帽或线织布袋帽(亦叫土耳其帽),女青年多戴花红方巾,中老年人冬天喜戴毡帽。 民初,男性不论老少,都穿自做的鞋。用麻线纳底,棉线纳帮,鞋脸上有一朝天钩,俗称“铲鞋”。富贵人家都穿不纳帮的双皮脸鞋或圆口鞋。女青年则穿绣花鞋,新娘还穿绣花木底鞋。解放后,青年男女多穿胶鞋、机制布鞋,夏天穿塑料凉鞋。1980年后,县城及各大镇的青年妇女逐渐都穿起高跟鞋。 在旧社会,青年男女都穿自做的白布袜。线纳袜底,并纳半帮和后跟。以后穿线袜,也另做上袜底。老年妇女也除去缠脚布,换上尖头布袜。1970年以后,人们逐步都换上了尼龙袜。 饰物、发型 旧社会,本县男青年基本没有什么饰物,少数人有由其姐、妹或未婚妻为其做的绣花烟荷包。女性饰物较多, 富户人家有银质簪子、戒指、耳坠等;穷苦人家的饰物则是铜质的。儿童有手镯、项链等。新中国成立后,上述饰物逐渐消失。1980年以后,县城有少数女青年又开始戴耳坠和戒指。 清末民初,男性蓄顶发,梳一长辫在脑后,到民国七、八年男性才剃光头。有些山村老头到建国后还留辫子,不舍得剪去。青年女性在结婚前,蓄全发,梳一条
辫子在脑后,一结婚就梳起纂来。篡有长纂、朝天纂、 圆纂(也叫盘纂)之分。圆纂是乡间结婚妇女的主要发型。1950年前后,青年妇女的主要发型是两条辫子或短发(结婚与否无别)。1980年以后,县城和各大镇,不少青年妇女烫了发。男学生,在1930年前后,就有留分头或平头的。1950年后,壮年人留分头的日多,但山村中的壮、老年,多是光头。1980年后,男青年有少数蓄长发的。 饮食 本县人民在旧社会一日三餐(冬天两餐)。早、午的主食是煎饼,晚饭多吃糊粥。中等以上人家吃高粱玉米煎饼,穷苦人家吃糠菜煎饼。县境北部吃酸煎饼(发酵的),南部吃甜煎饼(未发酵的)。1950年前后,地瓜增多,大部分改成瓜干煎饼。小菜以豆沫为主,辅以成菜、辣椒。家庭较宽裕的老人,晚饭前有饮酒的习惯。有80%的老人有饮大叶茶的习惯,,是天不亮就生火吃茶,叫“卯时茶”。穷苦人家白面、大米、肉食长年罕见,只在逢年过节时吃上几次。中、上人家如果有亲朋造访,也就是鸡蛋炒韭菜,大葱拌豆腐,小鸡炒蘑菇,就算最高的客菜了。那时的地主阔老,不但平时花天酒地,就是歉年, 他们放高利贷,生活也很奢侈。解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小麦、玉米、瓜干成为主粮。1980年后,由于地瓜减少,瓜干煎饼已逐渐被玉米煎饼所代替。家家都能吃上小炒菜,有“小锅不响不吃饭”的说法。 住房、用具 解放前,农民的住房非常简陋,多是石基、坯墙、木结构茅屋,穷苦的农民则住在极简陋的茅屋或上尖周圆的团瓢(草棚)里。旧县志称为“蜗居”。中等以上人家,多数住四合院,北屋两旁有耳屋。极个别的地主家庭才能住上瓦房。不管什么房屋,都不留后窗。冬天,少数穷苦人家住地窖,以避风寒。解放后,人们的住房条件有了改善,农村新建房屋逐年增多,多是砖石结构、瓦顶、玻璃门窗。过去那种团瓢草棚,除为看护林场瓜果临时搭住外,其他地方找不到了。 旧时中上等人家家具有条几、八仙桌、太师椅、地八仙、顶子床等。一般人家只有方桌、长方桌、小饭桌,除极穷的人家外,大部分人家都有长方形的衣柜。1970年后,太师椅、长方形衣柜等家具逐渐被淘汰,代之以写字台、大衣橱、书橱、折叠椅、圆饭桌等。1980年后,高档器具如洗衣机、电视机、沙发等已进入寻常人家,电冰箱也逐步增多。至于炊具,除锅、盆、勺、碗外,各家都有烙煎饼的鏊子。 交通 解放前交通极为不便,道路多为山间羊肠小道。旧县志云“蒙处万山之脊,土货
不出,外货不入。”交通工具只有木轮小车和小毛驴。人们行动主要靠步行。运输物品多靠肩挑人抬。做买卖的人,人们叫他“挑八股绳的”。在较平坦的地方,用独轮木车运输, 可载重三四百公斤,1天只能走二三十公里。解放后本县的公路逐渐四通八达。1980年后,所有公路线上的各乡镇都有班车来往,青年男女基本上骑上了自行车。长途运输有汽车、拖拉机,小商贩做买卖都用自行车运输物资。人们赶集上店,看亲访友,媳妇过娘家,都骑、坐各类车辆,步行者很少。 喜庆禁忌 喜庆 旧时丰收之年或久旱降雨,一般都要举行庆祝。庆祝的方式多用猪羊大祭,然后将祭品分而食之。有条件的村庄唱上1-3天戏。中等以上人家,50岁的人即可祝寿过生日;届时,主家亲朋上门送礼祝寿,儿子轮流请老人到自己家中吃饭。穷人家60岁才过生日。 邻家或亲友生了孩子,都登门送礼祝贺。礼物多是点心、鸡蛋、挂面、红糖、小儿衣料等。主人也要请送礼者吃喜酒。上层人家,晚年得子的,就要大庆一番了。 儿娶女嫁,邻居、亲朋都送礼祝贺。主要亲戚送礼必须有肉、有鱼,加上其他礼物,才凑成四样,叫“四色礼”;也有送钱的。凡送礼的,主人要请吃喜酒。对迁移住址,父子、兄弟分居,亲朋也要送礼祝贺,这叫“温锅”。有人外出,多年后回家,家中亲人、邻居居也备酒洗尘。外出临行前,也要设宴相送, 并祝平安。 禁忌 旧时,本县人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禁忌, 并带有迷信色彩。如“七不出门,八不还家”,“待要走,三六九”(这就说,农历三、六、九是好日子,出门有喜庆无灾难)。阴历正月十三,是出门的禁日。遇到丧事前往吊孝,见人不能问好。男女成亲,在属相上也有好多禁忌,须按十二属相和“五行”推算不相克才行。结婚的喜房也有某年某月不能进北屋或西屋的说法。据说若进错了屋,永远过不了好日子。凡事都要按旧皇历的规定去办。老年人活到百年,不说百岁,而说99岁,据说百岁是乌龟的年龄。中年人不说41 岁,据说41是毛驴的年龄。产妇,不过1月 (叫满月),不能到邻家去,则污秽了人家。探望病人,要头午,下午看病人,据说可加重病情。向老年人敬酒、递东西,要双手,单手表示不敬。有了病,有时巫婆叫主人“忌人”(就是不叫生人到病人屋里去)。 上述喜庆禁忌,解放后有些沿袭下来,大都消失或为新的习俗所代替

小王(2014-12-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