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自贞元二十年(804)二月中旬来到阳山任所,至贞元二十一年(805)三、四月间遇赦离任北归,令阳治阳约一年两个月,时间不长,但为民做了不少实事。
一是亲临政务,廉洁从政为民。当时朝廷中官佐遭贬到地方,多以清闲为趣,不理地方政务。而韩愈却象新提拔的官吏一样,亲自从事县政建设。他常深入到附近 的农舍,与老农共饮一碗酒,亲身参与渔民的渔业劳作,探求治理阳山的方略。他的《远览》诗“所乐非吾独,人人共此情。往来三伏里,试酌一泓清。”充分体现 了他与民同乐,爱民亲民的贤令襟怀。
二是重视农桑,发展经济富民。韩愈把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农耕工具带到阳山,教人耕织,并重视农田水利的兴建维修,改良农作物品种,推广先进的间种、套种、一年两熟等农耕技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是宣扬德礼,兴学办校教民。唐代,教化、礼仪等都是很受重视的。韩愈令阳注重教化,宣传德礼,兴学办校,招生授徒,使阳山百姓知书达理,提高阳山的文化水准和文明程度,促进阳山人民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思想观念的变革。
四是建章立制,整顿秩序安民。韩愈治理阳山,一方面建章立制,制定乡规民约,整顿县政机构,整治社会秩序使阳山百姓懂得按制度规约出租赋、奉期约。另一方面,团结当地小吏,打击恶势力,抑制豪强,保护好人民的利益,让人民安居乐业。
五是排忧解难,实事办好乐民。如整治连江河道,修筑县城街道,解决阳山百姓行船难、行路难、过渡难等问题。
韩愈在阳山的仁政爱民善举,大大激发了阳山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把其转变为建设阳山的物质力量。经过一段时间整治阳山逐渐成为一个社会秩序正常、百 姓生活安定的地方,再也不象韩愈初来时那样荒凉穷苦了。清光绪丙年(三十二)年(1906)广东学使徐琪在《题阳山淇潭志树文社》中写道:“阳邑天下之穷 处,开化较迟,自韩文公来宰斯土一洗鸟言夷面之俗,申之以孝弟,泽之以诗书,陶椒渐摩,浸濡鼓舞,而篁竹荒茅之域,骎骎乎变为衣冠文物之邦矣。”高度评价 了韩愈令阳治阳,促进阳山的开化、开发和开放的业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