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百代文宗”开化阳山文明

家乡区县: 清远市阳山县

阳山之贬沉重打击了韩愈,但也正是从这里开始,韩愈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老百姓,直接了解民生民困,展开了深沉繁复的思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文学创作,可以说,是阳山造就了韩愈。
爱民思想逐步成熟
被贬阳山是韩愈政治生涯中最为难忘的一次挫折,在这段时间,他经历了贬谪途中的种种险境和磨难,亲身体验了“天下之穷处”阳山的恶劣环境,第一次尝到了被贬的辛酸滋味,第一次如此近距离、长时间地接触贫民百姓……感受深切,抑郁之气迸发而为诗,诗风强调险怪,富于哲理。如《送惠师》:“江鱼不池活,野鸟难笼驯。”诗句似顺手拈来,实则与韩愈被贬阳山的经历密切相关,是他当时感受的一个外露,还蕴含着一个十分朴素的道理,寓意深刻。
施政有方先治愚
清康熙年间任阳山县知事的裴振李称韩愈“先生之不幸,盖唐之不幸;唐之不幸,正阳山之幸耳……”
当时的阳山,尚是丘陵起伏、江流湍急、虎豹出没、哀猿处处、虫蛇遍野、气节失常、毒雾弥漫、瘟疫时发、人烟稀少、吏民忿恨、语言奇异的尚未开发的蛮荒之地。
从繁华热闹的京城放逐到这个荒芜偏僻的南方小县,让韩愈心理落差很大,惊讶于当地的贫困落后。他自云:“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以出租赋,奉期约。”
贞元二十年(804年)二月,韩愈入阳山不久,就从最初的郁郁寡欢中解脱出来,整理好心情,过问阳山政事。韩愈在阳山作的《县斋读书》一诗中开头便道:“出宰山水县,读书松桂林。萧条捐末事,邂逅得初心。哀醒俗耳,清泉洁尘襟……”好山好水使他抛开被贬的失意,恢复了本来的豁达胸襟。
然而阳山的落后,引发了韩愈的喟叹,他在《送区册序》中曰:“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郭无居民,官无丞尉,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
当时朝廷中官佐遭贬到地方,多以清闲为趣,不理地方政务。而韩愈却像新提拔的官吏一样,亲自从事县政建设,探求治理阳山的方略。经过走访村庄农户,摸清概况,韩愈认为要改变阳山的落后面貌,首推“治贫先治愚”。他在阳山注重教化、宣传德礼、兴学办校、招生授徒,使阳山百姓知书达理,提高阳山的文化水准和文明程度,促进阳山人民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思想观念的变革,阳山由此风化渐开人文蔚起,出现一派“彬彬儒雅”之景象,始而闻名天下。
在韩愈之前,史载阳山“惟文风不振,岁科两考应试,童子不过百人”;韩愈到任之后,至清朝,阳山境内考取贡生323名,举人20名,进士6人。后来,韩愈被清康熙年间任阳山县知事的裴振李称之为“先生之不幸,盖唐之不幸;唐之不幸,正阳山之幸耳……”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广东学使徐琪在《题阳山淇潭志树文社》中记载:“阳邑天下之穷处,开化较迟,自韩文公来宰斯土一洗鸟言夷面之俗,申之以孝弟,泽之以诗书,陶椒渐摩,浸濡鼓舞,而篁竹荒茅之域,骎骎乎变为衣冠文物之邦矣。”高度评价了韩愈促进阳山的开化、开发和开放的业绩。
韩愈的开化,让阳山的治学颇具名声。明清时期,阳山的“韩山书院”号称广东四大书院之一,至20世纪初期,康有为的儿子也慕名前来求学,广州、南海等地学子更是数不胜数。
除暴安良得民心
数个村子的谷种一夜被盗,导致数百农户一年生计无望。韩愈一面广开粮仓救济,同时微服侦查,一举除掉了作恶多端的一伙强盗。
在阳山期间,韩愈团结当地小吏,打击恶势力,保护好人民的利益,让人民安居乐业,至今阳山民间还流传着他除暴安良的故事。
804年3月,眼看春季播种将至,一伙强盗却在一夜之间扫荡了数个村子,将数百村民的所有谷子和谷种抢劫一空。陈老汉率众人来到衙门报案,欲哭无泪。
韩愈知悉后震惊不已。谷种是农民一年生计的依托,强盗们如此猖狂,百姓生活何有宁日?为了让数百被盗百姓能赶上春耕,韩愈马上开粮仓救济。
当时阳山贫穷,散尽粮仓之谷,仅仅够村民维持半月之炊,加上堆置日久,不适宜做种子。为此,韩愈拿出自己的奉银,到马氏米店购买谷种给百姓度过难关。
之前官府却一直未加以追剿,养成大患。韩愈于是带着一众衙役连续数天上山搜寻,但未能找到强盗们的踪迹。
一日,陈老汉来报,称在马氏米店购买的谷种与自家被抢的一样。原来,农人没有铁制米仓,为防谷种被鼠咬虫蛀,便拌以草木灰储存———而马氏米店的谷种正是拌有草木灰的。
闻此重要线索,韩愈微服前往马氏米店侦查,发现店主说起谷种时含糊其辞,一会说店家自备,一会说广州府购得。韩愈果断叫衙役带其回衙门审问,摸清了底细:原来店主系马氏兄弟二人,一人掌店,一人上山为贼,伙同一众歹人专门抢家劫舍,若抢得稻谷,便运到米店销赃。
有了店主招供,韩愈精心部署围剿,一举将这伙强盗全部捉拿归案,为阳山百姓除了一害。
改变狩猎兴农耕
韩愈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工具,教人耕织、重视农田水利兴建、改良农作物品种,结束了阳山“刀耕火种”的生活形式。
阳山地区是石灰岩地貌,垦荒比较困难,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当时中原地区的农业社会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异。唐时阳山百姓,过的还是半狩猎半农耕生活,即所谓的“刀耕火种”,生产方式极其落后,农作物收成低下。
韩愈在任期间,常深入到农田查看,亲身参与农民劳作。他的诗作《远览》:“所乐非吾独,人人共此情。往来三伏里,试酌一泓清。”充分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爱民亲民的贤令襟怀。
为了发展农业富民,韩愈把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农耕工具带到阳山,教人耕织、重视农田水利兴建、改良农作物品种等,推广先进的间种、套种、一年两熟等农耕技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治理阳山期间,韩愈建章立制,整顿秩序安民。一方面制定乡规民约,整治社会秩序,使阳山百姓懂得按制度规约出租赋、奉期约;关注民生,致力为百姓排忧解难,如整治连江河道,修筑县城街道,解决阳山百姓行船难、行路难、过渡难等问题。
韩愈在阳山的政绩,在历代文人造访阳山所作的“景韩”诗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从“户不闻诗书”到“入耳有弦歌”,从“猎食薄耕稼”、“日惟追獐麝”到“务本习渐移、农桑米无价”、“从禽废弋射”(清·万承风);加上有弦乐为欢,真可谓是“左迁来岭表,山城修百政……宣化期年间,膏泽万家庆”。(清·符翕)
自贞元二十年(804年)二月中旬来到阳山任所,至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初遇赦离任北归,韩愈在阳山约1年两个月。同时代人李翱云:“政有惠于下,及公去,百姓多以公之姓以名其子。”《新唐书·韩愈传》则记载韩愈在阳山“有爱在民”。
■遗址概述
韩愈墨宝真迹阳山四占其三
短短1年两个月的时间,韩愈除了极力改变阳山落后、荒芜之面貌,还给阳山人民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研究韩愈20多年、前阳山县宣传部副部长欧阳峻峰介绍,韩愈在阳山作有诗歌26首,文章6篇;韩愈遗世的墨宝碑刻(崖刻),目前所知全国仅存4件,而阳山独占其三:“鸢飞鱼跃”韩公墨宝、《远览》诗刻和《千岩表》题字;韩愈在阳山的遗址众多,保存较完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鸢飞鱼跃”韩公墨宝
现存韩文公石刻“鸢飞鱼跃”墨宝有两个。一是乾隆五十七年县令潘元音摩刻,一是同治十六年县令肖炳堃摩刻。
前者刻在阳山贤令山摩崖石壁,除唐代真迹外,还有宋代张本中、清代符翕两位大家的墨宝,清代著名金石家翁方刚对阳山摩崖石刻评论说:“粤中宋刻,当以此为最!”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了《中国名胜词典》。
而肖炳堃的摩刻附有诗及诗序,原石刻存韩公钓鱼台韩山书院厅壁,今存阳山韩愈纪念馆内。
《远览》诗刻最为珍贵
韩愈任阳山令时作《远览》诗一首,署名退之。现石刻在韩文公读书台石壁,字迹清晰。《远览》诗石刻是现存韩文公墨宝,最为珍贵。诗曰:“所乐非吾独,人人共此情。往来三伏里,试酌一泓清。”
《千岩表》题字及铭语
现在阳山韩文公读书台下方,原古道旁石岩,“千岩表”3个大字清晰可辨,铭语隐约可读。铭语后有退之署名。铭语为:“万石之中,巍然雄尊。与岁寒君,心契无言。”
韩愈读书台
即韩文公读书台,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明清“阳山十景”之一,坐落在贤令山之西南。相传韩愈闲暇时常在此读书,曾作诗文详细叙述“读书松桂林”境况。宋代以后,历代名人游览读书台后,在石崖边刻诗文以志景仰,以致读书台边形成一个满壁诗文的奇观。
读书台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为砖木合构之四角亭。之后屡有重修,1964年阳山县人民政府再次重修,亭内竖立着明弘汉十二年(1499年)镌刻的韩文公半身线条像,高1.5米,宽0.83米,是我省仅存的韩文公碑刻像。
韩愈钓鱼台
位于阳山中学,又称“韩公钓矶”。相传韩愈在阳山办公闲暇之时常和学生区册、区弘一起,在县东三门滩下吟诗作赋,垂钓江边。北宋开始,韩愈在阳山古迹扬名于世,连州刺史林概慕名访查,为韩公读书钓鱼两台作碑记。之后,明朝时阳山县令为纪念韩愈常与友人在此坐矶垂钓建亭,并于矶石上题名刻字。
贤令山
《中国名胜词典》有专条,叙述甚详悉。阳山贤令山,在县城北面,因韩愈诗文多次叙述与弟子读书松桂林之句,后人为纪念他,遂改叫“贤令山”。当前为阳山著名景点,计划打造成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
唐桂
相传为韩愈亲手种植,一棵在旧县府,一棵在北山寺。旧县府一株在20世纪70年代尚存,后枯死;北山寺一株尚存,系后人所栽。

宣传韩愈服务阳山
“韩愈是阳山由荒芜落后、缺礼无文的无序蛮乡,走上兴文重教、行之有序的文明社会的肇始。”采访伊始,阳山韩愈研究会执行副会长李纯宏表示,进一步研究宣传韩愈,进而服务阳山发展,是当下阳山人的重要担当。
阳山人民为纪念韩愈,一千多年来,形成了具有阳山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景韩文化景观。为了纪念这位千古贤令,韩愈当年足迹所及,阳山人民百般呵护,捧土筑台,修亭立庙,香灯祭祀,视若神明。韩愈登岸码头筑望韩台,游憩之洞建读书台,抚摸之石称千岩表,师徒钓游之地建钓鱼台,住宿之村名通儒,登临北山名贤令山,试酌之泉名韩源,手植桂树唤唐桂,朝江岩洞名仰止,生徒之学名韩山,办公县衙呼松桂……林林总总,难以细数。而景韩诗、崇韩文、祀韩联、韩愈谪阳令阳的故事和传说更是数不胜数。“韩愈已经成为阳山人一个隽永的楷模和精神丰碑。”李纯宏说。
研究韩愈20多年的当地学者欧阳峻峰介绍,韩愈是阳山历史以来第一个有史载的县官,更是阳山千年历史文化的奠基、开创者,其兴文重教、劝课农耕等政施,对阳山乃至开发岭南都有着重要意义。
李纯宏认为,韩愈贬阳山时间虽短,却是他一生的大事,对他的思想、为人、创作都有深刻的影响,“贬谪阳山后,是他文学、政治走向鼎盛的开始。”
阳山韩愈研究会执行副会长刘英杰告诉记者,近年来,阳山大力挖掘、宣传韩愈文化,2005年举办了“韩愈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了韩愈研究书籍《贤令芳踪》,成绩斐然,使阳山更加充分利用韩愈的遗迹、墨宝等资源优势,推动旅游业大发展。
刘英杰介绍,今年阳山韩愈研究会将出版两本刊物,一是他主编的《阳山韩愈遗墨及历代景韩诗石刻拓片集》,以供广大韩学爱好者研究;二是出版由梁小华主笔的一本以连环画为主的韩愈故事书,此属阳山首创。阳山今年计划在“韩山书院”旧址(今阳山中学)建一个碑廊,将韩愈有关遗址集中展示,必将成为阳山韩愈文化的一个亮点。
学者介绍,为秉承韩愈精神,阳山当地数名韩愈研究者从去年起走入课堂,分批分次为全县3万多名中小学生开讲“韩愈文化”课,旨在从娃娃抓起,更深入学习、宣传韩愈文化,营造浓厚的“韩愈文化”氛围,擦亮韩愈这张名人品牌,促进阳山发展。

(2014-12-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