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
包头电视台现有三套节目,一套为新闻综合频道,二套为生活娱乐频道,三套为经济生活频道,每天3套节目播出时间在48个小时左右,自办栏目20个。立体声节目在全自治区首家实现了数字化播出,数字电视转换工作也正在有序进行。到2007年,全市已完成480个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了调频广播旗县区覆盖,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7.5%。
——体育事业硕果累累
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在2004年雅典残疾人奥运会上,包头运动员获得两枚金牌,破世界记录4项次;在自治区第十一届运动会上,包头获团体总分第一名。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包头的各类体育活动场馆不断增加,群众性体育活动空前活跃,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推进,群众体育工作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体育产业发展迅速。先后成功举办中巴、中德、中韩、中乌国际足球对抗赛等国际比赛,并成功承办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第十届运动会。
——卫生事业成绩显著
1978年,包头有卫生机构382所,卫生技术人员8830人。2007年底,全市已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93个,诊所、医务室、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949个,村卫生室849个。卫生机构工作人员15074人(不含诊所等),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2233人,病床9727张。雄厚的卫生资源为人民防病治病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物质基础。同时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行,为农牧民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提供了有效的卫生保障。
——城市建设成就斐然
改革开放后,包头的城市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如今的包头城市道路网络完善,街道笔直宽阔、整洁亮丽;公园、绿化广场、街头景点和小游园遍布城中,形成了“林在城中,城在绿中”的特色景观,获得“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光荣称号。同时,人居环境大为大改善, 花园式住宅区和经济适用住宅小区相继建成。2002年,包头获得“联合国人居奖”。2007年,包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8.4平方米,农村居民住房面积达28.0平方米; 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6%。
三、居民生活日益富足
——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也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鼓励和支持企业提高职工工资水平,改善职工生活,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实现了快速增长;同时,积极密切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全方位创造就业和再就业机会,制定了最低工资制度,不断扩大城市“低保”范围,并相应提高受益标准,及时足额发放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费以及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以上措施的全面落实,使包头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07年达到17876元,是1980年的37倍 。随着居民收入的大幅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613元,是1980年的29倍,恩格尔系数下降为33.3%。
——农牧民收入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日益改善
改革开放使得农村经济焕发了勃勃生机,农牧民的收入也显著提高。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紧紧围绕结构调整、增加农牧民收入这个中心,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农牧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9%。2007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48元,是1980年的32倍;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4381元,是1980年的25倍;恩格尔系数下降为37.0%。
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包头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项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城市综合实力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为建设中西部地区经济强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7年,市委十届二次全委会提出了“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战略思想,全市各族人民更加坚定了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包头”的信念。展望未来,我们充满豪情:在党的路线方针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包头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