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菜的采摘

家乡区县: 江苏省如东县

“突,突,突……”拖拉机在海水没膝的滩涂上一路咆哮。车厢剧烈颠簸,似乎要将我们颠进海水里。春节前夕,顶着凛冽的寒风,我们随如东县长沙镇黄海村的渔民来到海上紫菜养殖场。

十多公里的滩涂上,一排排紫菜网整齐排列,一望无边,蔚为壮观。这儿,就是闻名全国的“海上牧场”,上世纪70年代开始试养条斑紫菜。新科技的应用带来高效益,继文蛤养殖之后,又一个蓝色经济的聚宝盆已然崛起。去年,如东紫菜养殖面积突破11万亩,年产条斑紫菜7亿多张,产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国首位。

寒冬,“海上牧场”迎来了丰收。“天越冷,紫菜的品质越好。越是冷,我们渔民越忙碌,也最开心。”海水没过膝盖,全身防水服包裹的陈顺英利索地跳下拖拉机,戴上防水手套,跟在紫菜采摘机后边操作起来。一路拉网,没有障碍,采摘机不到十分钟,就将100米长、3米宽的紫菜网上的紫菜啃光,徐徐揽进收藏箱。

紫菜养殖很辛苦。夏天开始育苗,秋天海上放网,要经过几次收放,进冷库冻网。这就是如东人与上海水产大学教授一起发明的冷藏网技术,这一技术赶走了烂菜绝收的病害。“今年,紫菜特好,一网架的紫菜,能卖1000块钱。”收藏箱满了,陈顺英开始装袋作业,她捧起鲜味扑鼻的紫菜,装满盆子,再倒入编织袋。采收,装袋,循环作业,寒风中,陈顺英一家人越干越欢。

“你们往前看,朝西瞅,这个季节这里块块忙。”陈顺英的丈夫陈淑军是拖拉机驾驶员,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一群群采收紫菜的忙碌身影,活动在由紫菜网架构成的天际线上,犹如一幅浓墨淡彩的山水画卷。在如东沿海乡镇,约有两万多渔民从事紫菜养殖、加工。

渔民张海峰的紫菜场紧挨着陈顺英家的,今年他家养殖了42亩,面积少,没添置采摘机,只得人工采收。7名妇女是他请来的雇员,下一潮海给50元工钱,另外按采收量发奖金。

摘紫菜的活儿主要由妇女承担,她们个个全副武装,除了穿上防水服,还要戴好帽子,用毛巾或围巾把头裹得严严实实。“冬天海风刺骨,春天海上湿气大,预防不好就会往骨子里钻,落下毛病划不来。”妇女徐建梅一边猫着腰麻利地摘着紫菜,一边说。“如东沿海的妇女特别吃得起苦,这些妇女天天在寒风刺骨的海上作业,雨雪天也不例外。渔家女是海上牧场的大功臣。”黄海村民委员会主任孙磊磊说。

涨潮时,海上紫菜养殖场的水深达4米,收获紫菜只能趁退潮时进行。每天下海采收,路上随潮而下,来回需要两个小时,采收只有个把钟头的作业时间。所以,一到牧场,渔民们都争先恐后,埋头抢收。

“两批紫菜已经卖了6万块钱,价格稳,产量高,还是相信科技得实惠。”装满紫菜的袋子在张海峰驾驶的拖拉机挂箱里摞得老高。一个小时的光景,涨潮了,繁忙的海上采收,家家户户满载而归。

紫菜采收从每年的12月下旬开始,第二年4月底结束。收获的紫菜必须及时加工,当天烘干的品质最佳。如东渔民不仅善于养殖,加工技术也堪称一流。全县有116家企业加工条斑紫菜,有四分之一的紫菜产品漂洋过海,上了外国人的餐桌。

15-Residualhave(2014-12-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