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四年,这拉特旗的森盖在挖地时,挖出一个小铁柜。柜长 1 尺 5 寸,宽 8 寸,里边放一本破旧的黄色蒙文书,据说是元朝将领突拔都跟随 成吉思汗出征的日记。日记里说,大汗在出征途中突然死去,将领与军士都 十分悲痛,官员们议定给大汗举行天葬。第二天早晨,拉战车的神驼(白骆 驼)和成吉思汗原来骑的白马,都跑到灵前并排站在那里。一会儿,成吉思 汗的白马用头碰地,脑袋破裂而死。丞相把成吉思汗的衣服、帽子、宝剑等 物,用香熏过之后,放在一只七宝箱里,让白骆驼拉上,在沙漠里走了 47 天后,到了一块平漠洼地,任凭送葬的人们怎样拉、怎样赶,白骆驼再也不 走了。在这种情况下,官员们只好就地祭奠、祷告。这时,大汗的宝剑突然 飞走,大汗的衣服,帽子也放出奇异的光彩。大汗的臣民们认为大汗喜欢这 个地方,便把那个七宝箱葬在此地,并派人保卫守护。之后,派出去的人在 50 公里外的草原上找到了那把飞走的宝剑,并在那里修了安放宝剑的宝库。 据传,日记中提到的平漠洼地,就是现在的伊金霍洛,七宝箱就是成吉思汗 的银棺,宝剑飞落的地方,就是后来的苏力定霍洛(在伊金霍洛旗境内)。 成吉思汗留在鄂尔多斯的遗迹还有放在郡王旗达尔汗壕的马鞍;放在郡 王旗呼和陶劳亥的弓箭;放在准格尔旗王府的火镰;放在保劳安特里的箭囊; 放在苏力成特的蜡器,里边装有成吉思汗马厩的灰烬等。 成吉思汗陵寝在历史上曾有多次迁移。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大帝国被推翻 后,蒙古民族回到草原上游牧,分散于大漠南北的各个部落都建有自己的政 权组织。古老的鄂尔多斯部落,不仅一直没离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而 且按照传统的祭奠日进行祭祀,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后来,达延汗战胜进入 “河套”的满都鲁,率领鄂尔多斯部众进驻河套地区,“八白室”也随着迁 入河套地区。因此,在明朝时期,“八白室”是供奉在鄂尔多斯部首领的牙 帐附近的。公元 1614 年(即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二年)博硕克图济农(盟 长)在鄂尔多斯部的驻牧地修建王爱召(藏语为乌哈格尼已达古拉格齐庙) 后,“八白室”便在王爱召附近供奉。清王朝建立后,鄂尔多斯部归顺清朝,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