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草原地区最典型的民族建筑,以其豪放而优柔的独特风姿伴随 着北方牧民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年代。 在《史记》、《汉书》等典籍中,称蒙古包为穹庐。《后汉书·乌桓传》 写草原民族“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舍,东开向日”。 这里说的穹庐,就是今日的蒙古包。 古时的穹庐,呈圆形尖顶状,通常用羊毛毡一层或几层覆盖。古书中的 庐,是一种搭建在田野里庵棚一类的东西,蒙语称蒙古勒格。 这种古老的建筑,如今不仅在功能上日臻完善,而且完整地保存了原始 建筑的构造形态,这在任何一种建筑的演变史中是很少见的。 蒙古包建筑的构造形式体现了蒙古民族传统的审美意识。奇特、明快的 风格,使蒙古包既实用又美观。可以说,建一座蒙古包就是以最简洁的手法 和最省料的工艺,完成了一项极富表现力的创造,实现了建筑技术和建筑艺 术的高度统一。那几片用细木杆编织的“哈那”网片,可伸可缩,简洁里包 含着智慧;那几十根“乌泥”杆和圆顶上开的天窗,则和“哈那”一起完成 了蒙古包整个骨架造型。然后用皮绳或鬃绳穿结,再铺盖上羊毛毡子封闭好, 一座蒙古包就建成了。 冬季,大风雪来临,蒙古包岿然不动,包顶不积雪。人们在包内安心地 喝着奶子酒,唱着祝酒歌。夏日,大雨袭击着蒙古包,包顶不积水,更不漏 雨,人们在包内悠然地拉起马头琴,任凭风呼雨啸,百杯不醉。 蒙古包简单轻便,搬迁时容易拆卸,很适合游牧民的生活,在建筑上体 现了功能和审美的完美统一。 蒙古包分两种:一种是转移式的,逐水草而居,蒙语称“斡耳朵格尔”; 一种是固定式的,适用于农牧经济区,蒙语称为“托吉日克格尔”。在锡林 郭勒草原和呼伦贝尔草原,转移式蒙古包居多。固定式蒙古包则多见于哲里 木盟、昭乌达盟的科尔沁草原。 蒙古包搬迁到新的营地时,人们冬季里常常选择山弯或洼地,这里寒气 不易侵入;夏营地则设在高坡通风处,即使在无风的日了,只要撩起包房的 毡脚,包房里立刻清风习习,凉爽透体。 豪放而优柔的蒙古包点缀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蓝天白云、绿草如茵, 构成了一种高度的和谐美。人们也就不难理解,蒙古包的形状美为什么会被 后人应用在城市建筑上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