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产业建国初期全镇粮食平均亩产50公斤,总产375万公斤。1978年平均亩产达到70.5公斤,总产728.88公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1986年以来,实行种植结构调整,发展优质果园1.3万亩,称济南市“万亩优质果园”,享誉省内外,年产富士、玫瑰红等果品11040吨,出口到俄罗斯、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玉皇庙镇重视植树造林,是山东省的平原绿化先进单位,每年植树都在10万株以上。按照“梁、路、林、村统一规划,网、带、点、片合理布局,风沙、旱涝综合治理”的林业发展方案,目前,已建立起了以毛白杨为主的速生防护林3万亩,林木存有量500万株,农业林网绿化面积达2万亩,既绿化了环境,又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该镇享有济南市黄河以北“养牛第一镇”的美誉。全镇大牲畜存栏量达2万头,羊2万只,年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40%。2000年底,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2.0992亿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1.06亿元,林果业总产值2000万元,畜牧业总产值3397万元。农作物播种面积8272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254公顷,经济作物2985公顷。 第二产业建国前,仅有少量零星的私营手工业。建国初,手工业作坊大部分停办。1958年开始发展社队工业,先后建立了酒厂、面粉厂等小型企业。1978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仅500人,产值只有15万元。到1995年,镇上的企业只有两家砖瓦厂和一家与汽配厂合作的锻造分厂。1995年,济南市“千人下派”带来了思想上的大解放,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大发展,确立了“工业立镇、引进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以玻璃产业为龙头,以锻造、化工、建材为骨干协调发展的工业格局。2000年全镇第二产业从业人员超过7000人,实现产值7.8亿元,利税2600万元。镇财政收入由1995年的64万元增加到2000年的1500万元,增长了22倍,从全市经济三类乡镇一跃成为一类乡镇。连续5年被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第三产业建国前,境内仅有玉皇庙一处集市,商业、饮食业、服务业较少。1953年,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私营商业大多数纳入合作化轨道。1978年后,个体私营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开始繁荣,全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38人,年创产值3万元。近年来,镇政府出台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至2000年底,发展到拥有玉皇庙、魏集、段家、大张、安东和镇中心商贸中心等6处集贸市场。目前商业区已发展各类商业网点418家,工业园区已有9家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落户,年吸收各类中级职称以上人才300人以上,辖区拥有宾馆8处,幼儿园3处,医院5处,影剧院及体育馆各1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7300人,年创产值7000万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