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花苫鼓

家乡区县: 渭南市大荔县

在大荔县举办的文艺活动中,总能看到表演“花苫鼓”的人们锵锵有力的身影,一队队彩伞,彩蝶飞扬、五光十色、伴随着节奏沉稳的锣鼓,让人们眼花缭乱。有着浓厚的地方传统文化的“花苫鼓”,流传活跃在大荔县石糟乡九龙村、八鱼乡阿寿村等一代农村,是一种少见的由女子击鼓、男子伴奏的民间舞蹈,成为大荔县民间鼓乐的一绝。

大荔县文体局经过多年的整理挖掘、使这个民间艺术在服饰、表演、队列和鼓点上以升华和将美好的传说得以继承、在沙苑地区发扬广大,再现风采。据李高峰局长介绍:花苫鼓远在清光绪年间已在当地活动,在民间流传至今。表演时,鼓手腹前挂一个扁圆小鼓(鼓的直径约35厘米左右),并用一块长约70厘米、宽约50厘米的彩花绸缎做鼓围子,围遮鼓帮,垂于鼓下,当地俗称“鼓苫子”,“苫”,当地方言,指用物遮盖的意思。花苫鼓由于鼓手扮相俊秀、服饰华丽,群众又称其为“花鼓”、“花社火”。花苫鼓的“花”指的是妇女们针绣作品,主要是传统形式手工刺绣的服饰小件,如青年妇女穿的十带裙、小孩子们的围涎、裹肚等;而苫字指的是覆盖、遮被的意思,鼓就是用来击响发声的鼓,故称为“花苫鼓”。

“花苫鼓”表演时,女子击鼓、男子击镲敲锣伴奏,另有数十名小娃娃打着彩伞站在鼓手左侧进行游转。花苫鼓表演分行进和场地两种形式。行进表演时,队首有一位老者手舞花杆指挥,女鼓手两人一组,面相对站在队伍中间,单数者边击鼓边退,双数者边击鼓边前进,然后单数进,双数退。马锣、大铙相间成一排面向鼓手站于右侧,社锣、彩伞相间成一排面向鼓手站于左侧。表演时人数不限,一般为十至十二面鼓,社锣、彩伞、马锣、大铙均与鼓数相等。场地演出,又称落场。表演时,舞花杆者站在圆圈中心指挥,鼓手与敲大铙者面向舞花杆者围成两层内圈,马锣、社锣、彩伞依次面向里围成三层外圈,共成为五层圆圈,面对舞花杆者边击边舞。

花苫鼓的女鼓手服饰多按传统戏曲中的武旦装束,建国前多头戴花额、身着彩服、肩披长斗篷、腰扎十带裙。敲锣、敲铙者穿统一的秧歌对襟彩服,或穿统一式样、颜色的运动服。打彩伞的娃娃多穿过年的新衣新裤,富有特色的是花苫鼓围子和娃娃们打的彩伞,均选用各家妇女平日巧手织绣的各种民间日常生活刺绣品,如小孩子们穿的鞋子、戴的帽子、裹肚、围嘴,以及枕套、门帘、坑围、台布、鞋垫、手绢、绣花鞋面、十带裙、袜底等,装饰在彩伞上和鼓围子上。使彩伞、鼓围子显得格外华丽、鲜艳。有的鼓围子装饰品多达六七层,彩伞上装饰着裹肚、围嘴、红绸、彩花等多达八、九层。伞顶上装以用棉花制成的棉花娃娃,造型美观、情趣盎然,堪称是民间刺绣工艺品的流动展览。花苫鼓节奏沉稳,舞步单一,多以双槌同时击鼓。队型变化严谨、对称。一队队彩伞,五光十色,更增添了表演的地方色彩和演出效果。

错过(2014-05-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