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德育工作规划。
1.德育工作团队建设。
(1)初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研究型专职德育团队。
在保证专职德育队伍相对稳定性的同时,通过邀请校外德育专家到校培训或者德育团队到校外接受观摩与培训,通过德育团队的自我总结与相互学习,提高专职德育队伍的德育素养,强调学科教师的德育协作意识,使之能够与专职德育人员协同,确保学生学习能力与德性养成的和谐共进。同时,还需要强化这一团队的研究能力,通过德育专项的课题申报和研究,提升德育团队对德育工作的研究能力。我们将通过课题研究,不仅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而且促进德育队伍研究能力的提升。
(2)建设具有榜样力量和影响力的学生管理团队。
建设优秀的学生社团等学生管理团队,充分利用这些管理团队的榜样作用以及在学生中的辐射力、影响力,起到对学生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并适时适量增加社团数量。
2.创新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1)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继续落实德育实践活动的时间,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德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共青团的作用,利用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以及入学、入团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组织参观相关遗迹、讨论会、演讲会等形式,并将“三色”文化作为贯穿德育实践活动的一根“红线”,对青少年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普法教育。
(2)加强多方位德育渗透。
加强德育如何卓有成效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制订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指导意见,指导各门课程从教学实际出发,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贯穿和渗透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充分发挥出课堂主渠道的育人功能。同时以“校本课程(文学创作、科技发明、美术美工、音乐舞蹈、体育、书法)开发、学科教学渗透、日日德育课育德和学生实践活动”为主要途径,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等合格公民教育。
(3)重点关注弱势学生群体的德育。
相对而言,单亲家庭子女、城镇流动人口子女、学习困难子女和家庭贫困子女更容易出现思想道德教育缺位,更容易产生思想包袱和自卑、自弃情绪。要特别关注学校里的这部分学生群体的德育现状,确保不出现因为教育和管理的缺位,造成学生厌学、弃学。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弱势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建立劝学、补差和跟踪制度,体现“育人为本”的思想,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发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