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是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届时,无论外出工作或经商者,一般都回家团聚,以叙天伦。旧俗初一早晨,家家吃甜汤圆,又称顺风圆子,意为一年顺利,一年甜到头。清晨开门放迎新鞭炮,人不分老幼,都穿新衣服。这一天不扫地、不洗衣裳、不做家务,大人小孩不准说脏话。遇见亲朋好友或熟人,抱拳为礼,言必“恭喜发财”。
节前,自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起,过节气氛渐浓。二十三日,小年夜,准备跌盘三果(豆腐干、千张、油豆腐、苹果、桔子、梨子)送“灶神爷”上天。用饴糖涂抹灶神嘴巴,不让他到天上说家人罪过。二十四日,家家“掸悬尘”(即搞卫生)迎新年。二十五日,吃豆腐渣,当天吃素,吃芋艿、山芋等。二十六日到二十九日,各家随选日子“拜利市”祈求来年发财。年三十(除夕)全家团聚吃年夜饭,菜肴丰盛,都寓意吉利。如笋干(节节高),元宝蛋(招财进宝),虾圆、肉圆(团团圆圆),全鱼(吃剩有余)等。当晚灯烛不熄,大人聚居一起,坐谈到子夜,称为“守岁”。长辈将新衣帽放置孩童床前,枕边放有桔子(意为开口吉利)、寸心糖(一寸长的芝麻糖,取“称心如意”义)及小红包(即压岁钱),深夜接灶(神)。
初一,人们喜用春联、年画把家里装饰一新。早上放开门百响,走喜神方。这一天一般不出门做客人,小辈向长辈拜年,长辈给孩童发拜年钿。初二起开始走亲访友,互道恭喜,至亲轮流请吃“新年饭”。农村此风更甚,戏称新年饭要吃到正月半,以此使亲戚关系融洽长年不断。初三广安灶把灶君放人灶堂,祈求终年平安。初四,一般家庭都用活鲤鱼接“财神”。贫苦人家过节的排场要简单得多。初五商店开门营业。
解放后,改革了旧俗,春节为国定假日,放假三天。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除夕年夜饭比较丰盛。有些人家到饭店包宴团聚。饭后家人围坐电视机前,欣赏“春节联欢晚会''节目,伴随新年到来。随着电视里新年钟声敲响,许多人家放焰火、爆竹,全镇彩焰蔽空,蔚为壮观。大年初一,早点有面食、顺风圆子、汤团、小笼包子等繁多品种。自此后几天内,访亲拜友,以握手代替抱拳,互祝新年,各单位门前彩旗招展,七彩珠光炮映亮夜空。各娱乐、体育场所,活动丰富多样。街上车流、人流滚滚,人们穿着流行服饰,喜迎新年来到。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各家门前悬挂纸灯,乡里百姓扎制各式花灯,入夜举灯游行,观灯人涌如潮。吃年糕汤,闹元宵锣鼓:解放后,镇上曾多次举办元宵灯会。有沿街夜游的,有在镇工会球场展出的,各类花灯玲珑剔透,别具匠心,受到群众称赞。近几年,流行灯谜,集灯展与娱乐于一身,颇受广大群众所喜爱。
清明节
清明日,旧时家家备有冷餐、香烛去亡亲坟头烧祭,清理墓地杂草,称“上坟”。解放后,殡葬改革后,多数家庭到亡亲骨灰安放地或公墓扫墓,迷信色彩基本杜绝。
清明日“踏青''之风,自古沿袭至今。浔地百姓喜到小莲庄、藏书楼踏青游览。农村家家户户做清明团子、裹粽子。清明节前和清明日,镇区单位、学校则组织团员、少先队员、师生、职工到南浔烈士陵墓祭扫、敬献花圈、悼念、明志,已成为本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新风尚。近几年,烈士陵园进行了扩建,增设了烈士事迹展览室,以教育后代。
立夏日
农历四月立夏日,旧俗有秤人习惯,无论老幼都要秤体重看增减。秤体重表示一个夏天不落肉之意。立夏日,饮食店和农家要做“麦芽塌饼”,人人都吃麦芽塌饼。这一天,不少人家还吃咸蛋和新蚕豆。此俗沿至今日。
端午节
五月初五端午节,为民间传统节日,含有悼念屈原和消除各种病、虫辟疫之意。民居门旁插艾叶、菖蒲、大蒜头,是为“辟邪”,饮黄酒,吃炒豆、咸蛋、黄鱼、黄蟮和粽子。小孩额头上用“雄黄”写“王”字,穿“虎头”鞋,戴虎头帽,身上挂内装有樟脑、芸香之物的用红绿丝线绕成的三角形饰物,以辟邪免灾疾。各家用苍术、白芷、芸香薰室内以除邪驱虫。解放后,除吃端午粽外,有些旧习渐失。
天贶节
农历六月六日为天贶节。俗言“六月六猫狗洗蓬浴”,大人、小孩在这一天都要洗个澡。有家猫家狗等家畜的,要下河冲洗。因时值黄梅天已过,进入伏天,阳光曝厉,这天也是晒书画、衣被等物品的日子。农家则晒蓑笠等。迷信者说这天是土地菩萨的晒银日,百姓为图吉利,倾家而晒,实为伏天曝晒,驱霉杀虫。
六月六,还有吃馄饨的习惯,以示伏夏避瘟。此俗延至今日不改。南浔人有“六月六,买碗馄饨落一落”之说,镇上居民这一天赶早市,买皮子买肉裹馄饨,甚是热闹,形成风气。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旧俗“七月半请上祖”。民间做羹饭素食祭祖,寺庙里点香烛、烧纸人纸马,称谓“放焰口”。夜则沿河放水灯(莲灯)叫做“盂兰盆会”。此俗今已废。
地藏皇生日
农历七月三十日为地藏皇生日,晚上家家在庭院里及沿街石板缝里插点燃的“地藏”香(棒香)。根据民间传说,张士诚举兵造反,占领江南,建都平江,在南浔驻军囤粮,因张士诚赶走“元军”,军纪严肃,施政廉明,故为南浔人所爱戴。后来,张士诚被明将常遇春、徐达所擒,押送金陵,他因不受屈辱,在七月三十日晚自缢而死。为纪念他,这天夜里,家家烧地藏香,至张王庙去烧香的人通宵达旦。解放后,烧地藏香习俗渐废除。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俗称“八月半”。节前,亲朋好友互赠月饼。昔时,中秋之夜在庭院设供桌摆上果品,烧用纸做的“香斗”祭月神,合家团聚吃月饼赏月。早先,南浔人把月饼叫作“翻梢”,其来历出自元朝时的一个传说。相传元朝统治者对汉人欺压殊甚,各地汉人纷纷起来反抗,南浔人民也暗中串连,准备在中秋节起义杀“鞑子”(指元军),利用民间在节日前互送月饼的习惯,乘机在月饼下的小块垫纸上约定起义的时间和暗号,并把月饼称为“翻梢”(翻身报仇的意思)。现在老一辈人,还有把月饼叫做“翻梢”的。现今,浔人除品尝广式、苏式月饼外,尚喜食本地做的鲜肉月饼。中秋节是春节之外南浔人最为看重的一个节日,亲友、师徒、恋爱对象间,互赠月饼、烟酒礼品,以表欢庆。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称九九重阳。民间向有吃重阳栗糕、找高处攀登之习,喜庆当年丰收,预祈来年丰登。旧时传统,重阳秋风一起,南浔报国寺香火最盛。九月初五日,南浔家家户户都吃糯米豇豆饭,备酒和糯米饭至嘉应庙,祀拜崔、李两“土地”。
改革开放后,重阳节作为老人的节日(老人节),政府和单位在节日期间对老人进行慰问,解决老人的一些特殊困难,向有贡献的老科技教育工作者和老干部等祝寿。老人节期间还开展评选“健康老人”活动。
冬至节
农历冬至节气一到,意味着天气转冷,进入严冬。旧时,冬至日祭祖敬神,磨粉做冬节团子,俗谚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当今冬至日,民间兴吃“清蒸全鸡”作为滋补。人民生活提高后,各种滋补营养品、进入平常百姓家,冬至进补成为南浔人的新时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