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社会前进的脚步也匆匆——物价匆匆上涨,银行卡里的数字匆匆归零,人们奔波在匆匆中,每个人都行色匆匆。忙碌中,我们似乎忘记了回头看,忘记了回味,也忘记了感恩。 事实上,没有谁能脱离群体而存在,我们都与周围的人、事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各自“独来独往”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与周围人事发生摩擦和碰撞。朋友、亲人、爱人,甚至陌生人,在当下的大千世界,人们都在相互配合,相互分享,相互提供着活动空间……我们更应该彼此心存感激。行走在宽敞整洁的街道,请记得感恩那些正在清扫落叶的环卫工人,并提醒自己不乱丢每一片垃圾;吃着可口美味的饭菜,请记得感恩那些曾春种秋收,辛勤劳作的农民,并提醒自己不浪费每一粒粮食;拥有健康的体魄,请记得感恩生命的崇高,和父母的养育,并提醒自己爱惜身体,珍爱生命……
在美国,每年11月的第4个星期四是“感恩节”。这一天,各个教派的教堂都开放,向上帝的慷慨恩赐表示感谢。人们在感谢上帝的同时,也向身边的穷人伸出援助之手,并对每个奉献的人道一声谢谢。
然而,对我们而言,感恩不应当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节日,而应作为我们匆匆前进时必不可少的行囊。当我们因浮躁而不安时,因得意而忘形时,或因疲惫而抱怨时,不妨打开这个包裹着感恩的行囊,向那些比我们不幸却为我们的衣食而劳作的人,和那些比我们低调却为社会前进而奉献的人投去感恩的目光,并对他们由衷地说声“谢谢”。
感恩的节日虽是异国的,而感恩精神却是世界的。我们站在礼仪之邦的国土,遥望大洋彼岸的“感恩礼”,心底那份久违的感动必然重返心头。遥想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也曾将“感恩”作为成人之本。“诲尔谆谆,听我藐藐”是感师教之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感母爱之恩;“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是感知遇之恩……如此看来,中国人的感恩之心更为含蓄、更为真诚。
而今,世界文化融会贯通,让我们以感恩节为起点,常怀一颗感恩之心,用华夏儿女的真情向世界播撒感恩的种子。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