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床前有孝子

家乡区县: 内蒙古准格尔旗

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话中包含了多少垂暮老人无奈伤心的感叹。但是沙圪堵镇民乐小区的赵海宽夫妇却用四年如一日的实际行动,改写着这句流传广泛的“名言”。 今年41岁的赵海宽是暖水乡得胜有梁村的普通移民。面对镜头,憨厚淳朴的赵海宽笑着说:“其实没有什么可采访的,也没什么可宣传的,我所做的只不过是大家平常都在做的事,是人之常情……”

在赵海宽家,记者见到了他因患脑梗和脑出血全身瘫痪的老母亲,只见老人双腿和左胳膊僵硬地蜷缩着,只有右胳膊和眼睛可以活动,脸上却泛着红润的光泽。

“现在好多了,2010年发病那会儿舌头都收回喉咙里了。”赵海宽边为母亲翻身边对记者说。老母亲的病情总是反复发作,最后一次连医院也束手无策,只好将病危通知递到了赵海宽手里。“看到病危通知书当时我就懵了,心想人家患癌症的病人还能活个三五年,凭啥我母亲就不能?”赵海宽认准了这个理,把老母亲从医院接回了家中,自学医护知识,为母亲扎针输液。由于血管老化,无法吸收液体,这可急坏了赵海宽,眼看着老母亲呼吸越来越微弱,于是,他打通了主治医生的电话,得知从小腿侧面大动脉处下针的技巧。这样坚持输液40多天,母亲的病情逐渐稳定了下来,可以用细管顺着食道打进流食。在夫妻俩的悉心照料下,2011年3月,老母亲的眼睛终于睁开了,并能左右转动,意识也清醒了。赵海宽夫妇从“死神”手里“捞”回了老母亲的命,创造了一个奇迹。

“病情好转后她就不愿意再吃流食了,得把食物嚼碎后喂,要非常小心,稍有不慎就会呛到。”老母亲的下巴有时会合不上,每喂一口都要扶一下,确保食物进入食道。胃口也不好,经常不思饮食,要变着花样做好吃的。只有看着老人咽下饭菜,赵海宽夫妇才会觉得安心。

因为没有神经支配,老人的大小便失禁,赵海宽夫妻俩一天最少也要换五六次尿不湿。后来就养成了一个习惯:调好闹钟,每天夜里12时和清晨5时准时起来为母亲换尿不湿,而白天每隔几小时就要为母亲翻身、拍背、按摩、擦洗。瘫痪在床的母亲容易便秘,又不能用“开塞露”、“果导片”等药物,只能用手……赵海宽夫妇每日都在重复着这些繁琐又必需的护理步骤。

功夫不负有心人,老母亲的病情终于稳定了下来,右胳膊慢慢能活动了,脸色也恢复了往日的红润。

“我们兄妹5人,从来没有坐下来讨论过责任和义务,也没商量过谁管多少。4年多了,我们兄妹没有因照顾老母亲的问题弄得不愉快,更没有过推诿,谁有空谁照顾。”然而赵海宽夫妇照顾老母亲的时间最长。赵海宽告诉记者,自己一直与老母亲一同生活,即使患病后也不习惯母亲不在身边,何况大哥年龄也大了,还有一个智障儿子,也没有多余的精力。“我不奢望别的,就是希望母亲能在我们身边再多呆几年。”赵海宽说。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赵海宽夫妇的故事感动了周围的邻居们,成为大家交口称赞的“孝子”。如今,他们依旧每天悉心照顾着老母亲,用行动诠释着“孝道”的定义。

田敏(2014-12-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