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集萃
·张坊村
张坊村有290户、1243人,耕地面积1831亩。帮助群众走上一条发家致富之路。
该小区位于张坊村西,规划占地50亩,建设养猪大棚50个。总占地10亩。每个养猪大棚宽10米、长30米,固定资产投资1万元,流动资金5万元,养殖规模70头。乡政府对每个养殖户发放贴息贷款1万元。
张坊村“两委”充分利用当前全乡大力扶持养殖业的有利时机,充分挖掘和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计划利用2年的时间,完成养猪小区建设任务,把张坊村建设成为养猪专业村。
·西小王村
西小王村有62户、257口人,耕地面积420亩。自去年以来,我们村按照县、乡两级要求,积极探索“两委抓三会”工作的新模式和新内容,不断加强村“两委”自身建设,促进了西小王村的全面发展。
西小王村结合产业优势,成立了养猪产业协会和“菜棉轮作”种植协会。养猪协会成立以后,实行了“五统一”的管理模式,切实提高了养殖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解决了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销售难的问题。通过养殖协会与肉联厂协商,我们西小王村利用集体资金建起了猪舍,以每间每年50元的价格发包给群众,带领群众发展养猪业,进一步调动了养殖户的积极性。“菜棉轮作”种植协会成立以后,当年全村建起250亩小拱棚,实施甘蓝菜与抗虫棉轮作。当年甘蓝大丰收,东北的客户纷纷涌到我们村,优质的甘蓝供不应求,每亩产值达到了4800元。种植协会并实行了统一种植、统一灌溉、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收打、统一销售的“六统一”服务体系。还拨专款2万元购买了大型拖拉机、播种机等机械化作业工具,为种植户提供服务。取得了成功,使每亩地纯收入达到了5000元以上。
西小王村“两委抓三会”工作的深入开展,使我们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现了住房标准化,穿衣时代化、饮食多样化、做饭煤气化、通讯程控化、有线电视彩色化、出行摩托化、家庭卫生化、运输机械化、灌溉电气化。2004年,我们西小王村也先后被评为“省级卫生村”、“省级‘五个好’村党组织”和“市级‘五个好’村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在今后的工作中,西小王村将不断加大“两委抓三会”工作力度,力争利用五年的时间,把西小王村建成全县第一个城镇村。
·东张村
东张村有34户、155口人,耕地面积343亩。结合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养猪产业,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008年,东张坊乡依据户均调出一亩地搞规模集约养殖的要求,回收集体承包地45亩,规划建设养猪小区。在村委会的统一规划下,已建成养殖小区4个,正在建设的5个,占地9亩。乡政府对每个养殖户提供贴息贷款1万元。
达到户均一个养殖小区的目标,为村民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张坊乡王破头村
张坊乡王破头村有85户、430口人,耕地面积510亩。自去年以来,把开展“两委抓三会”工作作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保持农村稳定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使“三会”渗透到了各项工作,进一步理顺了干群关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及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2001年,王破头村村民王加诚同志开始在自家庭院内养殖肉食鸡。2002年,扩大养殖规模,村民纷纷上起养鸡大棚,我村的肉食鸡养殖逐渐形成了规模。随着养鸡规模的扩大,困难也随即增多起来,后经村两委与养殖户协商,计划组建养鸡产业协会,解决当前的困难。
王破头村养鸡协会的建立,强化了对养殖户的服务与指导,实行了统一规划、统一购鸡苗、统一购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在全县农村工作会上,我们王破头村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了“2004年度畜牧养殖先进村”的荣誉称号,并获奖金1万元。
王破头村“两委抓三会”工作开展以来,我们王破头村村级民主程度不断加强,群众发展思路更加明确,村民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村将结合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把“两委抓三会”工作引向深入,不断推动全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快速发展。
破头村养鸡小区的成功建设,带动了树家、骆家等8个村的养鸡业,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王破头村计划利用两年的时间,再建养鸡大棚35个,达到户均一个的目标,使养鸡产业真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