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春节
在马陵山一带,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的时间,大约在一个半月左右。从农历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春节就可以说正式开始了。过罢“小年”,接着就抓紧备办年货过“大年”。从大年三十合家吃团圆饭,守夜,包饺子,初一早上煮饺子,先敬天地,再敬祖宗。敬天地时,大人还教孩子唱《小扁什》的儿歌:“小扁什,弯又弯,弯在锅里煮三圈。金勺盛,银碗端,端到外,敬老天。老天一见心欢喜,一年四季保平安。”扁什就是饺子。吃了饺子就拜年,大人要给孩子压岁钱。从初二到正月十五,家家串亲戚访友请客,观花灯,放焰火,看乡会,一直闹到二月初二龙抬头吃龙须面,这春节才渐渐接近尾声,因为勤劳的农民要开始收拾农具,剥花生种,做春耕之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了。
过春节的习俗,神州各处有许多相同之处。而地处钟吾古国的新沂大地,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着自己的诸多特色。
祭灶
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有一个节目是祭灶神。一年到头,灶神天天挨烟熏火烤,油浸汤渍,吃了无尽苦头。百姓千家的主妇,每到此时,自然要想到这位管吃管喝的灶老爷,对灶老爷灶老娘祭祷一番。有势有钱的官宦财主人家祭灶,热闹隆重得多;而大多数贫苦农家,不仅祭灶的程序比较简单,甚至有时连香烛纸马和供品都一概免了,有的人家简单到磕了头之后念几句歌谣作罢。《新沂民间文学集成》中就收集了这样一首《穷人祭灶歌》:
灶老爷,灶老娘,今晚祭灶没有糖。
小孩他爹不在家,咱磕个响头免了罢!
从歌谣中可知,这家人的家主或外出挣钱,或出门躲债,祭灶歌流露的都是人生的酸辛与悲戚。下面这首流传得更为广泛的《祭灶歌》则表达了人们对灶神的祈敬与期盼:
年年都有二十四,月月都有二十三,
俺送灶老爷去上天。
散言碎语少说,五谷杂粮多带。
回来时,马尾巴上捎两个小孩来!
扫屋
春节期间的另一个节目是扫屋。一年到头辛苦劳作的农人,除夕到来之前,备办年货再忙再累,也要抽空进行一次大扫除。庭院扫罢之后,就是收拾清扫房屋了。一般的顺序是,先扫过道房、厨房、厢房,主屋是最后才扫,而且是在一家人吃罢年夜饭之后,孩子们疲累困极都去睡了,老人也躺下休息了,当家的男子汉陪老人守夜啦呱儿了,这才由家庭主妇开始打扫。打扫完毕,便将扁担或木杠横放在主屋厢房和大门前。过了这夜便是大年初一,前来拜年的大人孩子们,从扁担或木杠上跨进跨出,但绝不允许把扁担木杠捡起来。这是什么缘故呢?难道所有的家人和拜年者都在这新年头一天学慵懒了,不愿以举手之劳将拦路绊脚的扁担和木杠捡起靠在一边么?
原来,这横放的扁担和木杠是用来拦挡“元宝”的!文革期间批“四旧”,批什么封资修思想行为,认为这古老的民俗是封建迷信活动。其实,这是勤劳纯朴而又善良的农民一种良好愿望的表现。农民过年,一般买不起印有招财进宝字样和吉祥图案的高档年画,他们大多是在祭灶时花一两文钱买(大人说是“请”)一张印有二十四节气时令的灶神像,除夕再贴上几幅春联和门吊子,这种用扁担和木杠拦财挡宝希望财宝不外流损失的简单做法,乃是一种古老纯朴的民俗。这横在门前的扁担或木杠,有时要放到初三以后,有的人家索性放到初五。初一到初五期间,房间内果皮果壳也罢,碎纸零布也罢,不许随意扫出扔弃。直到初六,才开始打扫房间。农人便以为那几天几道门前的扁担木杠已经把财宝拦在家里,以后笃定要发大财的了!
拾金子
新沂一带的农民,自古就有大年初一早上起来“拾金子”的风俗习惯。勤劳节俭的庄户人,不仅白天下地上街背个粪篓粪箕子捡粪,还天天早起在村庄周围、扒河工地旁的沟坎里捡野粪,就连大年初一早上也不会忘记,而且把大年初一捡粪叫做“拾金子”。
以前,马陵山周围几十里方圆内。都是一些很小的自然村庄。庄上除少数地主富农之外,绝大多数是土地极少的贫苦农民,和长期靠租种地主富农土地的佃农,所以,新沂一带,光佃户庄佃户村的便有好多个。农民种田,不像现在有化肥复合肥复混肥,以及从城市粪场购买垃圾肥与人粪尿。农民种田养地,靠是是牲口厩肥圈肥、汪塘淤土、人粪尿,还有一个获得肥料的途径便是捡野粪肥。这野粪肥就是人与牲畜的粪便。
过去的农村,生活水平低下,人则糠菜半年粮,牲畜吃草,料也很少,所以,野粪的质量都不好。只有到逢年过节了,人才多吃点精米细面鸡鸭鱼肉,牲口也才多添些料,所以,这时候捡到的野粪肥,质量就好一些。加之农民认为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难怪他们把大年初一前后捡粪肥称为“拾金子”了。
点狼烟
春节期间,大年三十早上,新沂南部的农民,大多会在家门前燃起一堆火,把一些垃圾碎草料树叶往火堆里扔,于是在无风的情况下,火堆上空便腾起一个个大烟柱,人们习惯地称为“点狼烟”。拿今天的眼光看,把一些垃圾弄在家门前燃烧,会污染空气,影响环保,不值得提倡。其实很多人不晓得,点燃“狼烟”的习俗,乃是一个有着浓厚爱国主义色彩的民俗活动!
两宋时期,人们把经常侵扰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统称为“鞑子”。蒙古人灭了南宋建立大元统一全国,在一些地方曾强硬地规定十家人只许使用一把菜刀,这刀便被老百姓称为“十刀”。外族入侵者的统治,激起老百性的仇恨。就是这十家才有的一把菜刀,有的也被勇敢地举起砍向统治者的头颅!可是大多数积贫积弱的国民,在强者面前,只能忍气吞声,逆来顺受。表面上顺从,心里头却蕴蓄着复仇的怒火。怎么办呢?于是有人想起古代在山头建烽火台点燃“狼烟”传递信息的做法。为了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与怨恨,他们就采取大年三十点燃火堆制造烟雾,也称之为“狼烟”,幻想着大家看见“狼烟”,挥起菜刀,一齐砍杀向统治者!久而久之,这便形成了一种习俗,一种习惯,每逢除夕,早晨便点起“狼烟”来。尽管越是到后来越是没有多少人了解这点的目的与意义,但是在马陵山一带,每逢大年三十“狼烟”早上,人们还是照点不误,这就是新沂人点“狼烟”这一风俗习惯的由来。
擀糖
在马陵山一带民间传说,“年”是一种猛兽。春节来临,这种叫“年”的猛兽就频频光临农家房舍,伤人吃东西,大小孩子都害怕。于是,人们采取各种方法,试图把“年”吓跑。一种是放鞭炮,一种是敲打锣鼓家伙。这样一来,有的胆小的“年”还真被吓跑了,可那些贫馋又胆大的,就是吓不跑。于是,人们又想出了新的办法,就是把山芋煮熟加上大麦芽捣碎,加水拌和,之后挤出甜汗,熬制糖稀,拿花生、黄豆、芝麻、面粉擀出各种各样又甜又粘牙的糖块放在家里,“年”来了光顾吃这又甜又黏的糖块,就不会去吃那吓得哇哇叫唤的小娃娃了。
其实,“年”字按古人造字法,应该是一个会意字,篆书写成“千”字下面放一个“禾”字,意思是好多种长穗的庄稼都结穗了,成熟了,丰收了,这就是好年景,就是年到了,就该过年了。在新沂一带,过年就是过春节。春节备办年货,除了买鸡鸭鱼肉,蔬菜水果,油盐酱醋,米面柴禾,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擀糖。擀糖说是留给那叫做“年”的猛兽吃的,其实是为了哄孩子。旧时代的农民,买不起高档糕点,事实上农村也没有什么高档的糕点。逢年过节,孩子看别人家有果子吃,一准嘴馋;穷人家堵孩子馋嘴的办法,就是用自家现成的农副产品,自己造一些馃子,这便是“擀糖”。擀花生糖,先将去壳的花生仁炒熟凉透,搓去粉红果皮,再放锅里加热,然后将那山芋糖放进去熔化掺拌,拌匀之后倒在铺了粗面的案板桌面,拍打擀揉整型成小砖块一样的糖块,然后趁热切成一块块的花生糖,冷凉后就可包装起来待客或哄孩子了。擀芝麻、黄豆糖除了不须去皮,其它工序与擀花生糖基本一致,就是往往将芝麻糖擀成薄片,像擀面条的厚面皮似的,然后用刀划成菱形的糖片即可。没有花生芝麻黄豆的人家,有时拿玉米面和粗麦面擀,这两样糖的香脆程度比花生芝麻就差多了,孩子们当然不是十分喜欢吃的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