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修了“天之梯”——以《一张图看懂哈尼族》为例

摘要: 看见”天之梯“你想起谁了?而我却想起了:“我的家乡在元江那诺,它是一个美丽的地方,祖先把梯田修到天上,哈尼山寨把我养育......”这悠扬的歌声就是我的心声。你真的看懂了《一张图看懂哈尼族》吗?它以哈尼梯田为背景,以简单朴素的语言简单的介绍了哈尼族,再以哈尼族的图腾构成了一张图。它是简约、朴素、热情善良、勤劳朴实、崇尚自然的哈尼族本真和自然宗教信仰的真实写照!蔚为壮观的大地艺术——梯田文化展现了哈尼族的智慧也是哈尼族的象征!
关键词: 哈尼族 梯田文化 智慧 自然宗教
哈尼族是云南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滇南红河南岸和澜沧江地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垦殖梯田的山地民族之一,其开垦梯田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 年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史书《尚书•禹贡》中这样记载:“⋯⋯和夷厎绩。厥土青黎,厥田惟上下,厥赋下中上三错。”即哈尼族先民“和夷”在春秋战国之际已居住在“华阳黑水”(今四川大渡河流域),且对那里的山河改造和建设“有厎绩”(大贡献),这是中国典籍对哈尼族先民开垦梯田的最早记录。
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在玉溪南岸地区的哀老山地区到处都是崇山峻岭,所有的梯田都修筑在山坡上,梯田坡度在15度至75度之间。以一座山坡而论,梯田最高级数达3000级,这在中外梯田景观中是罕见的。
哈尼族从古至今,挥锄不已,劳作不息,在山坡岭际间开凿了蔚为壮观的梯田,哈尼人民凭借着一把自制的短柄板锄,用勤劳的若愚智慧,建造了气势恢宏的梯田,用鲜血和汗水为家乡的秀美河川绘制了动人的锦绣。 千百年来,哈尼族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这一优越的自然条件,一代接一代地在大山的皱襞里,锲而不舍地开山平地,营造梯田,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梯田文化。云南南部哀牢山区的哈尼族梯田,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它是哈尼族人民千百年来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云南亚热带山区传统农业发展的最高典范,蕴涵着哈尼族深沉的历史文化内涵。连山连片的梯田,犹如一部部非文字的史书,直观地展示了哈尼族人民在自然和社会双重压力下顽强地生息繁衍的漫长历程。
哈尼人的自然宗教主义稻作在观念上的反映表现在,哈尼人是融入大自然的。哈尼人认为,世间的一切自然物,甚至由人所建造的房屋、建筑、工具、衣物、梯田等,都有其附体的灵魂。较大的石崖、石头可能是神灵鬼怪居住的场所,或者是神灵鬼怪的化身。对这些特殊之物,人若诚心敬之,可得其保佑,人若失敬,则会受其惩罚,并带来祸殃。因此,人对各种自然物都有一种敬畏之情,至少应有必要的尊重,保持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在哈尼一年四季的生产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祭祀。他们祭天、祭地、祭祖先,祭山、祭田、祭水沟,祭树、祭草、祭猎神,祭秧苗、谷仓、庄稼神等。几乎每一项生产生活活动都有相应的祭祀。用哈尼的话来说“:不祭的神一个也没有了,不祭的日子一日也没有了。”①由于各种神灵具有高能,并且主宰着这个世界,因此哈尼在尊重神灵的名义下尊重自然。哈尼不可能在自然面前为所欲为。相反,他们总是祈求神灵,在神灵(自然)所许可的范围内行事。这可以看成是哈尼融入自然的一种特殊方式由于尊重自然,尊重神灵,哈尼对各种自然物保持着一种特殊的伙伴关系。哈尼人在红河南岸从事梯田稻作已经有千余年的历史。在这千余年里,哈尼人没有出现任何因为地力下降,田地荒芜,生产难以维持的现象。事实上,哈尼的梯田稻作一直处在稳定发展之中,这里的生态环境也一直稳定和良好。原始森林密布,莽莽苍苍,一眼望去四周皆是一片绿的海洋”的景象就表明了这一点。选择自己最熟悉和最想营销或推广的事物,采用具有历史性的文字加上图片形成图文并茂的文章不仅使内容丰富、生动而且易引起读者的兴趣,这是网络营销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再把网址链接到各个地方来进行推广。
我为家乡代言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推广自己家乡的平台,着实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家乡和怎样使更多的人认识自己的家乡,发现家乡的美,把自己的家乡放出去外面的世界,让它也有机会感受外面精彩纷飞的世界 ,而不是一直静静的停留在家乡的那座山上,它也可以追寻《山的那边是什么》的梦想步伐,也希望它越走越远,然而很遗憾的是由于我的无能不能把它顺利的送出去!但是我相信它总有一天会辉煌的走出去的!由于我的拙劣之作未能把自己的恩师推出去也是一种遗憾呀!病毒性营销——《一张图看懂哈尼族》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易引起读者的兴趣也就更易营销一点,但是吸引力不够,为此也就局限在极少一部分人中!虽然这次活动没有使我得到我想要的结果,但是它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什么是网络营销,为什么网络营销、怎样网络营销。感谢有这样一次亲身经历“马拉松”似的 网络营销机会!

一个哈尼女孩紫英(2014-12-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