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很多遍《情书》,每次都会被那段藏爱的时光所感动,那段欲说还休,欲言又止,微妙的,含蓄的,青涩的,暗恋。
为了怀念死去的未婚夫,渡边博子在看了藤井树的毕业集后面的地址,寄去了一封原以为不可能得到回应的信,却没想到竟然阴差阳错地寄给了与未婚夫同名同姓的初中同学。就在女藤井树和渡边博子不断交流的书信当中,两个藤井树初中时的一幕幕往事,如同被冲了滚烫热开水的茶叶一般舒展开来,从记忆的最深处慢慢浮现。而在藤井树(女)初中学妹的一场名为“寻找藤井树”的游戏中,当年那青涩懵懂的爱意,也逐渐浮出水面。
整个故事发生在白雪皑皑的冬季,纯净的一如当年的爱恋。因为相同的名字而引发的种种故事,迫使他们的交集也越来越多。他们一起值日,一起当过图书委员,一起骑车上学。那个倚在窗前看书,当风扬起白色的窗帘,身影若隐若现的少年,干净的像一幅画,叫人不忍打扰。少年藤井树,借遍了图书馆的那些没人会读的书,只为一次次写下和她相同的名字;上学是用口袋套住女孩的头以示亲近;慢慢对照考卷上的答案,只为和她多待一会……
他的爱在图书室随风飘动的白色窗帘之后,若隐若现;他的爱是学校车棚里的女孩手摇的灯光,忽明忽暗;他的爱是学校门口一路灿烂盛放的樱花,唯美绚烂;他的爱是女孩家门口冬日纯净的初雪,干净纯洁。 然而就是这世界上最美好的爱情,没来得及表达,没来得及说出口,甚至没来得及意识到。
中山美惠在剧中分角饰演了少年藤井树的暗恋对象女藤井树和未婚妻渡边博子。两个人相似的样貌,一个活泼,一个安静。虽然整部电影从到到尾对于博子和男藤井之间的情感只是寥寥数笔,但是不难猜测藤井树将少年时期的爱慕之情,转移到了一个长相一模一样的女子身上,而产生了所谓的“一见钟情”。
博子呢,无疑是敏感的以及对男藤井树存留着爱的。她伤痛于自己只是女藤井树的替身这个事实,又无法压抑自己对于男藤井树持续以来的喜爱,甚至为那句“我对你是一见钟情”耿耿于怀,我想即使是替身,她也慢慢地在释怀,因为自己是个替身的关系,她可以更多地了解到未婚夫的事情,未婚夫上过课的教师,跑过步的操场,在考卷背后画上的内衣女郎,以及,被隐瞒的,“寻找藤井树”。
“你好吗”“我很好”,博子在一个大雪过后的清晨,对着远方的群山反复呼喊着。整部影片最经典的场面之一。初升的太阳从云层中射出金黄的光芒。“你好吗?”“我很好”生命的追问不断在这个清廖的山谷回荡。在这个最接近天堂的时刻,仿佛那个善于默默述说的少年,就在层云之后。在这一刻博子压抑已久的心情终于得以抒发,得以释怀。
而此时,病床上的少女藤井树也喃喃的问“你好吗?我很好。” 她们最终一个在爱中释怀,另一个在回忆中缅怀。
导演岩井俊二,用他一贯的唯美空灵的画面,将博子和藤井树的互相认识的这条明线,和藤井树的往事回忆相穿插,为我们勾勒了一场春心萌动时“说不出口的爱”,更将青春中,少男少女之间纯粹的情感渲染到了极致,让每个观众回味无穷。
除了青涩的爱情,对于亲情无私的赞美也是本片的一大亮点。一开始便得了感冒的女藤井,一直未得到完整的治疗后,终于在一个飘着鹅毛大雪的夜晚昏倒在地。和她父亲死去的那晚如出一辙。爷爷的坚持,母亲因为担忧而反对。无论是哪种态度都透着血脉相连的浓浓亲情。值得一提的是爷爷这一角色的刻画。从一开始看上去的老糊涂的形象,坚持不肯搬房的老顽固,直到最后七十高龄的爷爷背着昏迷不醒的藤井树倒在茫茫大雪中。导演将这一系列的转变毫不生硬地融入故事之中,塑造了一个慈爱也让观众隐隐心疼的高大形象。
当女藤井最后拿着那本《追忆似水年华》里的借书卡,背面是自己年轻的容颜肖像,那个时候她脸上的表情,本来应该是客气和感谢的笑,可是看到画像,想起了很多吧,居然笑得尴尬勉强,眼睛红了,但是在学妹的哄笑中,又不想失态,最后还是忍不住眼泪,哭出来。曾经有个多么美好的少年爱过她,错过,终于成为他们最好也是最美的结局。
当年错过的情书,终于在似水的年华后,还是传达给你了。
没有干柴烈火,也没有细水长流。只有如那年的雪,只有和雪一样洁白通透的寂静欢喜。
——你好吗?
——我很好。
这是最无奈的事。最极致的暗恋不过如此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