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被称为膏都盐海,石膏以纤维石膏为特色,其色洁白、质地细腻,又称“蒲阳玉”。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石膏亦称细理石,又名寒水石。其性大寒,主治中风寒热,有解肌发汗,除口干舌焦、头痛牙疼等功能。乃祛瘟解热之良药。”《现代中草药手册》和《中国医药大词典》认为:石膏制成品可用于治疗失眠、高血压、头疼、颈椎痛等症状。
“寒水石”的使用起于团山。相传,团山地区多长寿村。村民们将“寒水石”打磨成枕头或座垫使用,因此延年益寿。石膏的这一功用,使之以膏枕、膏垫、膏扶手等生活日用品的形式,渐次在更广泛的区域里流传。
源起于对石膏石的加工打磨,应城膏雕的由来,最早可追溯到明清时期。膏雕技艺的传承与扩散,使应城有过许多颇有名望的膏雕艺人。有史料记载,民国初年,应城城区郝木匠,以其膏雕技艺号称“城关一把刀”,又授徒传艺,推动了膏雕业的兴起。
最初的膏雕,以实用为主。雕刻艺人们借鉴民间工艺,按照传统棉制方形枕的式样,将原生石膏雕凿成长约40厘米、横断面边长约10厘米的方形枕,枕面凹成马鞍形以适用,且雕花草以美饰之。
纤维石膏与民间精湛雕刻艺术相结合,使应城膏雕由实用型发展到观赏型多门类。盛夏时节,置膏枕于头下,既清凉又可消头火、降血压,尤其适合老年人。
即使在时尚生活方式盛行的今天,传统石膏枕,仍有其广阔的市场。6月16日,应城城区上新街,记者见到正在发快递的石膏枕头专卖店店主魏海涛。
“这130个膏枕是发到湖南长沙的。前两天,我们店刚发了500个到浙江的义乌。”魏海涛边忙活边说,“这几年,人们的保健意识加强,石膏枕头蛮俏销哩。”100元到500元的膏枕,魏海涛每月可卖4000多个,产品销往四川、河南、云南、山西、哈尔滨等地。
应城膏雕,经一代又一代艺人的薪火相传,如今,当地有大小膏雕加工厂14家,膏雕艺人80余人。其中,应城膏雕省级传承人伍柏林,被誉为“应城膏雕活名片”。
走进应城市工艺膏雕厂,记者见到了73岁的伍柏林。老人家带一副黑边眼镜,着一身沾满石膏粉尘的工作服。工作间的电锯旁,他忙着切割毛料,一会拿蘸着水的刷子检查切面,一会拿刻刀对产品进行精细加工。
厂膏雕展品室里,枕头、龟鹤、彩画中堂、吊屏、孔屏、南海观世音、罗汉、寿星等膏雕作品,晶莹剔透、栩栩如生。这些产品,分为医疗保健类、工艺摆件类、装饰装潢类和器皿类等四大类陈列,共有膏雕工艺品400余种。其中,他设计的“咬磁石膏保健枕”系列产品,获三项国家专利。
一件膏雕作品,从原石到成品,需经数十道工序,少则花费几天时间,多则半年。无数次手工的雕刻、打磨、抚平,方成形。
为了弘扬膏雕技艺,上世纪90年代,伍柏林潜心研究用树脂法改“单体”雕刻法为“双层”雕刻法,解决了原先膏雕作品表现力不强的问题,使作品更具立体感。
这些年来,伍柏林设计制作出工艺膏雕产品400余种,产品获得第四次世妇会、全国花博会、省工业精品展的多个奖项。在他儿子的帮助下,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以及美国、欧洲国家。
从日用生活品到保健理疗用品,从实用品至艺术观赏精品,应城膏雕经历百年的风风雨雨,成为当地的一大特产。
然而,应城膏雕面临的现实问题是:一方面,由于膏雕生产技术性强,习艺时间长,年轻人多不愿学艺,致使后继乏人;另一方面,由于原材料进价高,选料下坯耗损大,传统工艺流程长,致使工时成本高,利润空间不大。此外,现代化机械加工的介入,对传统手工加工技艺也形成了冲击。
“学膏雕很苦”,伍柏林说:“夏天不敢开电扇,冬天捏着雕刻刀手就发麻。整天一身灰,干长了,手上还会起厚厚的老茧。可我这一辈子,就热爱膏雕。”
经多年潜心研究,伍柏林摸索出膏雕传艺的“速成法”。“速成法”易学易懂,易记易操作,学员经短期学习培训,便可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最近几年来,老人家就已累计培养膏雕人才400余人。
让应城膏雕在传承中得到保护、在发展中得以壮大,应城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发展壮大膏雕艺术协会组织,组织开展了文化名人和优秀民间艺人评选活动;用文字、图片、影像完整保存了膏雕传统制作技艺;成功申报“湖北省石膏艺术之乡”;依托应城国家矿山公园,建设膏盐博物馆,等等。
家乡的膏雕文化产业,历久弥坚,也历久弥香。随着我市孝德文化产业的兴盛与繁荣,应城膏雕也将迎来美好明天。
为家乡代言,能力秀主页http://www.wm23.cn/wangzhaox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