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之得名
无论从文献稽考,还是以地下出土文物佐证,巴文化都是涪陵历史文化的源头。即以“涪陵”这个地名的含义,以及今涪陵地域在上古被称为“枳”的由来,都与巴族、巴人、巴国密切相关,带有独特的涪陵巴文化色彩,并有若干文化遗迹遗产传留至今。
距今3000年前成文的《周书·王会》中有“枳已”地名,著名历史学家蒙文通等认为,应为“枳巴”之误,地域即今涪陵一带。古文字学家徐中舒教授认为:“当时原始村社共同体的人们,喜以枳棘之类的灌木构成村寨围篱,故得名枳。”
春秋战国时期,枳曾为巴国国都。《华阳国志·巴志》:“巴子时虽都江州……其先王陵墓多在枳”。古人死后有葬不越乡之俗,先王陵墓在枳,其先王立国建都之地必在枳。涪陵白涛镇小田溪已发掘20余座巴人墓葬,其中1972年出土的3号墓,陪葬错金编钟一套等高等级器物,享用者非王侯之类人物莫属。
公元前280年,秦国大将司马错率大军攻占枳地,最后灭了川东巴国;公元前277年设为枳县(驻今涪陵主城区),其后多代皆设枳县,隋置涪陵县,唐至清代设涪州,民国2年(1913年)改为涪陵县,新中国建立后为涪陵专(地)区、涪陵县(市)驻地,1997年12月设为重庆市涪陵区。“涪陵”之名也连续沿用了1400多年。涪陵地名的含义即“涪水(今乌江)旁有巴先王陵墓”。
聪慧的枳涪巴人
枳涪巴人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正如《巴人赋》所列举:“其民兮聪慧,名冠乎华夷。山出大龟,巴人之善卜也;手心花蒂,巴人之善文也;错金髹漆,巴人之善工也;苎布锦罽(ji),巴人之善织也;盐丹流金,巴人之善贾也;炙豕蒟(jū)酱,巴人之善烹也;嘉谷旨酒,巴人之善酿也;一领万和,巴人之善讴也……”巴国虽已成历史,巴文化大多已融入汉族文化,但还是有许多遗产遗风传承至今。巴人豪爽善酿,秦汉时黄酒、两晋咂酒、明清琥珀酒,天下闻名。巴人喜唱竹枝歌、跳铜鼓舞,今存薅秧歌、薅草打闹歌及川江号子、八牌耍锣鼓,皆是其遗风遗响……这些远非中华巴文化的全部,只是枳涪地区的传承,但也十分丰富。
涪学之由来
涪陵理学文化的源头是涪学和涪陵学派。
理学又称道学,是中国历史上以研究义理性命为主要内容的学说,用现代的话来讲,它是一种以探讨宇宙本体与人生及人的道德关系为中心的学说。其理论形态是以点注(解释)《周易》的形式来阐发儒家经典要义及其思想体系,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和理论化、系统化。中国宋代是理学的发端和成熟时期。儒学为体,易学为用,两学互有联系,当今涪人为了口头表达方便,对此称“易理文化”,实际上“理学文化”与“易学文化”还是有区别的。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也是古代文化学术的又一个繁荣时期。北宋年间,中国南北出现了一些各有师承源头、各有学术主张、各有学问专攻、各有传播圈子的学派。如以程颢、程颐为代表的程学(又称洛学),即伊川学派;以苏氏父子为代表的苏学,即眉山学派;以周敦颐(字濂溪)为代表的濂学,即濂溪学派;在东川则有以谯定为代表的谯学(又称涪学),即涪陵学派。
谯定,字天授,宋代涪州人。少喜学佛,后师从程颐学《易》。程颐在绍圣四年(1097年)贬谪涪州后,谯助程讲学于涪陵北岩,协助其完成一生最重要的理学著述《周易程氏传》。谯定一生好学善思,融儒、道、释三教义理,其学问自成一家,著有《谯子易传》。谯定在政治上主张抗金,治学上注重实践与思辨,人格上和善高雅。谯定之学传胡宪、刘勉之、张浚、冯时行、张行成等人。胡、刘再传朱熹、吕祖谦等人,东入福建、江西,成为闽学、婺学先导;张浚再传张栻,进入湖南,成为湖湘学派先导;冯时行再传李舜臣,三传李心传等“三李”,进入西川;张行成后专攻《易》学,著述甚丰,系“易学”名家。谯学传人中名气最大的数朱熹,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形成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在长达6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成为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同时对日本、东南亚及欧洲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程朱理学发祥地
涪学播传天下,在涪地亦代代相传,直至明清,名人辈出。程颐在涪陵北岩讲学,开儒学研讨先河,谯定继续讲学于涪。南宋时,朱熹关门弟子、涪陵人■渊回涪任涪州北岩书院山长(即校长)20余年,传播程朱理学,发扬光大涪学,并培养了又一批学术带头人,走向全国各地。涪陵北岩书院开办于1217年(南宋嘉定十年),至清代改名钩深书院,清末改为涪州官产师范中学堂,连续在这里办学近700年,培养人才成千上万,堪称一大奇迹。程颐在涪注《易》的点易洞(至今犹存),以及北岩书院内的伊川先生祠堂、五贤楼、三仙楼等名胜,南宋及其以后800年间都是文人学者朝拜的圣地,在北岩石壁上留下许多题词。涪陵北岩点易洞当然就成为中国程朱理学的发祥地之一,在当今及以后都将是三峡文化的一大旅游资源和游览胜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