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水“打工诗男”郭金牛 漂泊者的“纸上还乡”

家乡区县: 湖北省黄石港区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 记者 张晗) 今年48岁的郭金牛出生在浠水县一个小村庄。为了生计,他与大多数人一样选择南下打工。但他又与大多数人不一样,因为他“遇见”了诗歌。
背井离乡二十载,郭金牛在坎坷、悲凉的底层经验打磨下,逐渐形成了一种尖锐、透彻的语言风格。于是,他决定把自己的心路历程掏出来,化为文字,进行一次深刻的“纸上还乡”。
诗歌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今年9月22日,郭金牛像往常一样,打开电子邮箱,看到了两封来自德国的邮件。原来,他的代表诗作《纸上还乡》被翻译成德语,参加了德国的“和平节”,分别用德文和中文在现场朗诵,引起了关注。
其中,德国汉学家沃尔夫冈·顾彬也表示出自己的兴趣。他希望来中国约见郭金牛,并邀请他一同前往大学讲演。
郭金牛太高兴了,用了平时好几倍的打字速度,立即回复答应了。
12月7日晚,顾彬来到深圳与郭金牛畅谈中国现代诗歌,他表示将亲自翻译郭金牛的诗,并向欧洲推介。
近年来,郭金牛的生活常呈现出这样纯粹的两面:在写诗的时候,他是一名诗人;除此之外,他是一名地道的农民工。
郭金牛现在深圳龙华新区流动人口与出租屋综管所做登记服务工作,他记不清这是自己的第多少份工作。一直以来,身边的打工者并不会与他聊诗歌,对于他曾被CCTV、凤凰卫视、德国《南德意志报》等近30家海内外媒体报道的事情,也不是太在意。
外出打工漂泊,不忙着赚钱养家,跑去写诗干什么?
“就我个人而言,写诗只是我说话的一种方式,这种表达离我内心更近了一步。”郭金牛说。
今年8月,他的第一本诗集《纸上还乡》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简单朴素的深蓝色封面,悄然出现在了各大国际书展上。
“少年划出一道直线,那么快,一道闪电,只目击到,前半部分,地球,比龙华镇略大,迎面撞来……”如今,这些诗句已被译成德语、英语、荷兰语、捷克语等多种语言,广为流传。
难忘20年的异乡漂泊
写诗的人,一定是有故事的人。
郭金牛出生在浠水县蔡河镇汪家坳村,对乡村的美丽怀有爱意,对乡村的贫穷又深有怨气。
1983年底,高中毕业的郭金牛入伍。在上世纪80年代,郭金牛是一名“文艺青年”,他每天走进大学图书馆,通读国内外文学名著。
退伍后,郭金牛回到家乡,放下书本,拿起了锄头,但他却不甘现状。
1993年,郭金牛南下来到深圳,先后干过建筑工、搬运工、工厂普工、仓管、摆地摊等,他对深圳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他乡”、“工业”、“乡愁”这些词语之上。
前些年,由于生活的挫折,梦想的失败,郭金牛曾反复回家,然后再离家,这让他心力交瘁。
直到结识一位名叫郭海鸿的作家朋友。当时,郭金牛正被一家电子厂“炒鱿鱼”,陷入流浪大军之中。
一天,郭金牛无所事事地路过深圳石岩镇文化站门口,在文化站工作的郭海鸿正独自张贴文化墙报《打工屯》,郭金牛走上前帮忙按住纸张的一角。很快,墙报张贴完毕,郭海鸿请郭金牛吃饭,两个陌生人就此相逢。
“他们文化站墙报每月一期,刊载打工妹、打工仔写的诗歌、散文等作品,并有稿费发放,这是多么优雅的一件事呀!”从那时起,郭金牛白天出去找工作,晚上,就与郭海鸿一起聊诗歌。
文学的种子在他心里再次萌芽。
逐渐“混入”诗人群体
在石岩镇老街漂泊的那段日子,郭金牛经历了清查“暂居证”、关进收容所等遭遇。这些数不清的刁难,几乎毁掉了郭金牛对“远方”的憧憬,但这并没有消灭他深藏心中已久的诗意情怀。
郭金牛不断在这个城市中失业、流浪、找工作,也开始偶尔写诗,但又随手扔掉。
“有时在工地的木板上写,有时在工厂的集体宿舍写,流浪的时候,在公共广场上也写过。”郭金牛记录下自己经历过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家工厂,每一砖一瓦一砂石,但并不被他人所知。
2010年,深圳一家公司发生员工“十三连跳”事件。当时正在那里打工的郭金牛被派去安装“防跳网”。
“纸上还乡的好兄弟,除了米,你的未婚妻,很少有人提及你在这栋楼的701,占过一个床位,吃过东莞米粉。”郭金牛把自己的感受写进《纸上还乡》一诗中,此诗一经公开,引起轰动。
2012年8月,郭金牛开始接触网上论坛。在北京国际华文诗歌奖大赛论坛上,他随意帖了一组诗歌,没想到著名诗人杨炼在诗歌后面作了认真的回帖和评点。
郭金牛非常激动,这是第一次有诗人对他的诗歌作出评点。杨炼的关怀,让郭金牛感受到邻家大哥一样的温暖,也感受到了诗歌的力量。
在论坛里,郭金牛陆续读到其他参赛诗人的优秀诗作,自己的作品也常常被列入“精华帖”。
用郭金牛自己的话说,他开始渐渐“混入”了诗人这个群体。
杨炼的鼓励对于郭金牛来说,意义非凡。
杨炼曾评价:郭金牛的诗歌表现了人与大地之间既爱又恨的复杂纠葛情感,这条线是当代中文诗的地基和底色,超越了农民工题材的局限性。
直到《纸上还乡》被推荐参加2013年鹿特丹国际诗歌节,获得国际华文诗歌奖,郭金牛一时间成为了媒体竞相报道的对象。“纸上还乡”的农民工诗人,开始成为郭金牛的标签。
比诗歌更满足的是平淡生活
如今,郭金牛与妻子、孩子租住在一间3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生活依然拮据。他的诗歌几乎都是在深夜的网吧里完成的。
网吧里总是很吵,但这并不影响郭金牛,他说自己“搬运”文字的时候比较忘我。
“写在文档上,放一段时间,就像酿酒,窖藏一段时间,回头修修补补后帖到论坛上,就不管了。”郭金牛说,作品写完,对于作者而言,就结束了,剩下的交给读者。
郭金牛并不刻意追赶写作,他说,“当内心有需要的时候,我才会以写作这种方式进行回应。”有时,写起来一气呵成,非常快意;有时则完全相反,众里寻“她”千百度,愁肠百结。
打工和写诗,在许多人眼里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而郭金牛对此的理解是,打工是谋生的方式,写诗是灵魂的出路。
“诗歌和识字不识字、有没有文凭、身在何处都没有关系”。郭金牛只想遵照自己的内心去表达,“我并不介意‘打工诗人’这个标签,将诗人或诗歌分类不是我思考的问题,因为这对于我的写作没有意义。”
诗歌给郭金牛带来了什么,他若有所思地回答:“诗歌与金钱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只是使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迄今为止,郭金牛共写了80多首诗。然而比诗歌成就更让他满足的事情,是他与妻子、孩子在一起平静、安宁的生活。
“我们淡淡地生活,妻子是我爱情的粮食局,孩子是我的‘小苹果’,这就是我最想要的生活。”因为父母已经离世,郭金牛回老家浠水的次数开始减少,打工之余,写上一两首诗歌,已经很满足。
前不久,一部中国诗歌记录片《我的诗篇》在郭金牛的出租屋里开机拍摄。郭金牛接受着这一切,却不为“诗人”头衔所累,他只希望自己还能继续写下去。
“我还没有最满意的作品,或许它正在我内心某处等待我的召唤。”郭金牛说。 

中国丶大兵(2014-12-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