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习俗

家乡区县: 浙江省椒江区

      台州清明节的特点是家家做菁团、菁饼,并扫墓祭祖。菁团,据《天台风俗志》里记载:“采菁作饼,以备寒食。”就是把鼠曲草(又叫黄花艾,一种野生小草,有清香味,清明后开黄色小花,台州民间叫“菁”)洗净煮熟和糯米粉捣匀,用面杖压成扁圆形,用豆沙作馅,放进特制的模子里印出花样,蒸熟以后就成为形如碧玉的菁饼了,另用笋末、豆腐干、油泡、萝卜、肉丁等作馅捏成团子的,叫菁团。《台州府志》载:“清明,采菁草杂米面为饵,谓之‘青饼’。盖菁性温,可不热食也。”可见,清明吃青饼是有一定道理的,由此可以看出,菁团,是寒食节的一种主要食物。 清明扫墓是千年不易的。扫墓,也叫“上坟”。康熙《台州府志》:“各具酒馔扫墓,会亲族享饴馀。”这一天,台州各县民间不分贫富,带上祭品,多是菁团和家常菜,也有水果,摆以酒设馔,焚化纸钱,礼拜祖先,同时铲除荆草,加盖坟土并封土于墓,俗称“加坟土”。旧俗民间在某地上插竹挂纸钱;也有压纸于墓场和墓背的,称为“压墓钱”,上过坟后,在坟头上挂彩色幡,表示该坟有下代人照管。

     “清明长长节,做到割麦歇”,清明作为节气只有一天;寒食节一般也只有三天,可台州的祭祖扫墓的活动可以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早至春分节气,最迟有到立夏的。究其因,一说是因为清明时节,正值青黄不接,旧时民间无力操办祭品,到春麦收成后才有粮食做清明。另一种传说是:当年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某村中的男子都随戚家军抗倭去了,到清明节时,有人提出要回家过节,为防止过节时倭寇来犯,不放松防务,戚继光就想到了轮流放假的形式,就让军士们轮流回家去和家人共同上坟。这样一来,两相不误,从此清明长长节这个习俗就相沿下来。 清明前后,正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的大好时光。人们竞相奔往芳草天涯,作郊野春游,亦叫“踏青”。与此同时,孩童常作放风筝(临海人叫“纸鹞”)。旧时台州还有戴柳圈的风俗。民谚称:“清明勿戴柳,后世无娘舅;清明勿戴花,来世呒娘家。”又说:“戴个麦,活一百,戴个花,活百八,戴花戴柳活八百”。 康熙《台州府志》载:“(清明)家家插柳于门,或籫之。”元赵友兰《清明述怀》诗曰:“东风吹春桐始花,青青柳枝插檐斜。内园小儿得新火,紫烟已遍金张家。双鸾吹笙调莺舌,起踏秋千弄斜月。夜深步转玉兰东,笑倚香蕉一株雪。”可见,至晚在宋末,台州便有清明插柳、踏青、荡秋千的习俗。台州清明还有吃海蛳的习俗。据说,清明日吃了海蛳能使人眼睛明亮。海蛳,肉食性贝类动物,我市沿海有产,清明期间正是这种小海鲜上市之时,民间认为清明日所吃的应该是香蛳,即“相思”之谐音,不用说,是思念亲人之意。不管怎么样,清明节蕴含的是未亡人对自己见过的以及未曾见面的隔世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那是无可厚非的。

zhangsangsang(2014-12-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