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区的发展艰辛史
马铃薯的发展历程:
马铃薯这个稀松平常的外来物种,从明朝万历年间“落户”定西以来,几百年来一直以自给自足的“产品”形态存在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的地委、行署按照“三个顺应、三个遵循”(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的指导原则,将“马铃薯工程”纳入扶贫攻坚重点项目,由此开始了它的“商品”历程。
作为商品形态的马铃薯,经过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到21世纪初年,面积得到大幅扩张。但由于当时的人们还更多地囿于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必然地遭遇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薯贱伤农”,并由此导致种植面积不断萎缩,产业发展处于徘徊状态。
安定区是全国最干旱的地方之一。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了“十年九旱”的严酷现实。在不断探索和艰辛努力的基础上,2007年,区委、区政府借助省委、省政府推广旱作农业项目的机遇,在全区旱作农业区大力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其核心是改播前覆膜为秋覆膜或顶凌覆膜,从半膜覆盖到全膜覆盖,变平面穴播为双垄沟播,集覆盖抑蒸、膜面集雨、垄沟种植为一体,使时空分布不合拍的有限降水得到有效利用,有效改变了长期以来的遇旱减产局面。从2010年开始,在全国首创大面积黑色全膜马铃薯标准化高效种植模式,使旱作高效农业技术更加完善,步入全面推广、提升水平的新阶段。
2013年,全区农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工作会议及抗旱春耕生产视频会议精神,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总览,以马铃薯、蔬菜、旱作农业三大产业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搞好春耕备耕生产为契机,抓项目、抓投入、抓基地、抓落实,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稳中求快,好上加好”。
马铃薯产业在其发展低潮期酝酿着新的突破。作为定西马铃薯产业最大种植基地的安定区率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安定区的马铃薯产业,那就是:一个产业走活了县域经济一盘棋。
就业:筑牢“保障线”,创业带就业
考录就业、定向培训、小额贷款、鼓励创业、困难人员援助……一条条就业扶助政策,一项项“输血壮骨”措施,一场场帮助企业发展的“及时雨”,成就了安定区一个个创业者的梦想。
今年以来,全区考录大中专毕业生350人,城镇新增就业1795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18人,就业再就业培训756人,争取就业资金763万元,为公益性岗位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发放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464.9万元,达到了“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的倍增效应。全区培训农村劳动力1.36万人,输转城乡劳动力9.17万人,创劳务收入4.9亿元。累计投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2093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农民创业发展,为农民致富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社保:广覆盖,真受益
走进李家堡镇民政工作站文化活动室,几位老人正在打扑克牌。箍窑川村3社73岁的王海老人一边玩牌,一边高兴地说:“以前过单身,生活太没趣。再说进敬老院前,家里的房子下雨就漏水,没有一个好去处。这里条件好,要是没有党的关怀,过这样的好日子想都不敢想。”
安定区关爱五保人员生活和身心健康,为1846户2117人农村五保户发放资金237.2万元,建成农村敬老院、五保家园12所。
安定区以农民工、个体私营、灵活就业人员和大学生为重点,扩大城镇职工或居民社会保险参保范围,全区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万人。城乡低保扩面主要向特困户、二女户、病残户、因学贫困户、优抚家庭等优先倾斜,做到“应保尽保”。城市低保标准平均补差由108元提高到125元,全区目前共有城市低保户5898户14409人,发放城市低保金1620.2万元;农村低保标准由728元提高到850元,保障对象达18026户62895人,发放农村低保金2490.642元;实施临时救助801户3145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124.84万元。
教育:托起希望,放飞梦想
如何让孩子们上得起学、上好学,是安定区委、区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重头戏之一。
定西理工中专09级铁路乘务2班学生马小丽,家住李家堡镇花川村,母亲先天性聋哑,家里全靠50多岁的父亲操持家务,年均不足1.5万元的微薄收入难以负担两个哥哥就读职业技术学院年均近3万元的费用,初中毕业的马小丽为难以和其他同学一样继续深造而天天流着痛苦的泪水。对于步入学校就读一事,马小丽感激地说:“政府资助让我圆了就学梦。国家一年补助1500元助学金外,学校还免除2000元学费。”据悉,今年安定区共拨付中职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杂费补助资金117.4万元,1371名学生得到资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