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总面积2700平方公里,辖5镇10乡153个行政村,总人口33万。庆城古为禹贡雍州之地,是华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祖国医学鼻祖岐伯的桑梓,以及明代“前七子”领袖李梦阳和大书法家米万钟的故里,同时也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94年被评为甘肃省历史文化名城。
在夏禹划分九州时,庆城县为雍州属地。夏太康年间,政治衰敝,周先祖不宙率族人迁居“戎狄之间”;即今庆城县县城。为了抵御外族入侵,不宙率众依势修建了城池,后人称为不宙城,这是庆城创建之始,距今已有4000年的历史。周族人在这里繁衍了近三代。不宙之孙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 (《史记·周本纪第四》)。“民赖其庆”一语说明,周先祖为庆祝周族人的首次迁徙成功,将“戎狄之间”首次命名为“庆”;公刘又为在此地出生的儿子取名“庆节”,进一步说明庆城县的“庆”字此时已经出现。后来,由于犬戎的不断骚扰,庆节迁国于豳(今陕西省旬邑之西),这里又沦为“戎狄之间”。殷代末期,泾水流域出现了几个氏族小国,如阮国、密须国、彭国等,庆城属彭国古地。春秋战国后期,义渠民族建立义渠戎国,庆城为义渠戎国辖地。公元前272年,秦昭公灭义渠,其地尽人秦国版图,秦在此地设北地郡义渠县。西汉时,在庆城西北的马岭设北地郡守,析分义渠县地,在今庆城设郁郅县,在庆城东北林集庙设归德县,在马岭设马岭县。东汉末年,羌胡入侵,郡县皆废。两晋十六国时,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大夏的辖地,曾分隶泥阳、富平两县。南北朝期间,北魏在庆城境内设西北地郡,在庆城、玄马湾、董志(后为彭原)置延庆、归德、彭阳三县。西魏撤西北地郡,改归德为恒州,改延庆为朔州。北周时又复为西北地郡,撤恒、朔二州复延庆县。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隋军在会州(今环县境内)大破党项。为庆祝这次战争的胜利,在会州毗邻之地,即今庆城县所在地设立庆州,置合水县,这是庆州第一次由朝廷定名。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又置弘化县,与合水县同城,改彭阳县为彭原县。隋炀帝大业八年(612年),改庆州为弘化郡,县仍为合水,并分合水县地设马岭县,在今桐川乡设三泉县。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在庆城设总管府,后为督都府;改弘化郡为庆州,改合水县为合川县,改三泉县为同川县。唐太宗贞观初,废督都府和合川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庆州为安化郡;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改安化郡为顺化郡;唐肃宗乾元初(758年),复称庆州。州、郡名多次更改,县名也随之变动,先后为弘化县、安化县、顺化县,并保留马岭、同川、延庆、彭原等县。五代后梁时,改庆州为武静郡,废马岭县,保留顺化、同川、延庆、彭原四县旧制。后唐庄宗时,又复为庆州,县为顺化县,撤延庆县,彭原、同川二县并存。北宋时,州仍名庆州,改顺化县为安化县,并同川县入安化县。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在庆城设环庆路;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改庆州为庆阳府。因府、县同在庆城,城在山之南、水之北,故在“庆”后增“阳”字,从此“庆阳”始见于史册,县名未改。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年),并宋时的泾原、环庆两路,在庆城设庆原路总管府,撒安化县人彭原县。元代改设庆阳府,省彭原县人府。明朝时,府县同城,府为庆阳府,县为安化县,直隶陕西布政司。清圣祖康熙六年(1667年),沿用原府、县名,改隶甘肃布政司。辛亥革命后,废府存县,改安化县为庆阳县。1936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进入庆城,县政府移到国民党统治区的西峰镇,县东北部成立华池县民主政府。1940年,县人民民主政府在庆城成立,仍称庆阳县,由陕甘宁边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与国民党在西峰设立的庆阳县政府并存。1949年,西峰镇解放,国民党的庆阳县政府随之消亡。陇东分区易名庆阳分区,分区公署迁庆阳县西峰镇,留庆阳县政府于庆城,县东北部华池县保留。1955年10月,庆阳、平凉两地区合并,庆阳县归平凉专区管辖。1958年,华池县并人庆阳县;同年12月合水县板桥等5乡及宁县瓦斜、镇原县肖金镇并人庆阳县。1961年12月,平庆分治,庆阳县仍隶属庆阳地区,分出原华池县并将板桥等5个公社划归合水县,瓦斜公社归属宁县。1985年,县南部的西峰等九个乡镇设立西峰市。2002年9月16日,庆阳地区改为庆阳市,庆阳县正式更名为庆城县。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庆城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庆城经济迅猛发展,如今,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