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
伊尹,名伊,一说名挚,小名阿衡。生于公元前18世纪末至公元前l7世纪初,夏末空桑(在今河南杞县,一说在河南嵩县)人,以伊为氏[1] 。
伊尹为中国商朝初年著名丞相、政治家,是中华厨祖,中原菜系创始人,尹是右相之意。前1600年,他辅助商汤灭夏朝,为商朝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任丞相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经济比较繁荣,政治比较清明,商朝国力迅速强盛。[2]
伊尹历事商朝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五十余年,为商朝强盛立下汗马功劳。沃丁八年(前1549年),伊尹逝世,终年100岁。沃丁以天子之礼把伊尹安葬在商汤陵寝旁,以表彰他对商朝做出的伟大贡献。
根据陈君俭发现并且编辑的商周干支年表,伊尹卒于沃丁丁未年,这也是众多甲骨文[3] 为什么记载祭祀伊尹必有丁的缘由。因此有关伊尹的各甲骨文年代,相互关系可以由此一一查证。
伊尹(生卒年不详),名挚,一说名伊,又称阿衡、保衡为官名者,夏末商初人。道家前身。《墨子·尚贤》称:“伊尹为有莘氏女师仆。”师仆就是奴隶主贵族子弟的家庭教师,这可以和古希腊教育史上以教仆身份任奴隶主子弟的家庭教师相媲美。在甲骨文中有大乙(即商汤)和伊尹并祀的记载。可以说伊尹是中国第一个见之于甲骨文记载的教师。
伊尹,奴隶出身,被有莘国君庖人收养。耕于莘野,乐尧舜之道。[4] 因后被商汤封官为尹(相当于宰相),故以伊尹之名传世。传说,他的父亲是个既能屠宰又善烹调的家用奴隶厨师,他的母亲是居于伊水之上采桑养蚕的奴隶。他母亲生他之前梦感神人告知:“臼出水而东走,毋顾”。第二天,她果然发现臼内水如泉涌。这个善良的采桑女赶紧通知四邻向东逃奔20里,回头看时,那里的村落成为一片汪洋。因为她违背了神人的告诫,所以身子化为空桑。巧遇有莘氏采桑女发现空桑中有一婴儿,便带回献给有莘王,有莘王便命家用奴隶厨师抚养他。这一神话传说曲折地反映了伊尹是依水而生的,故命名为伊,而他的母亲就是那个采桑的女奴。
伊尹自幼聪明颖慧,勤学上进,虽耕于有莘国之野,但却乐尧舜之道;既掌握了烹调技术,又深懂治国之道;既作奴隶主贵族的厨师,又作贵族子弟的“师仆”。由于他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王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而远近闻名,以致于使求贤若渴的商汤王三番五次以玉、帛、马、皮为礼前往有莘国去聘请他。在今嵩县空桑涧西南,有个平兀如几的小山,就是世传商汤聘请伊尹的三聘台,而在城南沙沟龙头村的“元圣祠”右厢房则专修有三聘台以供后人凭吊。由于有莘王并不答应商汤聘任伊尹,商汤只好娶有莘王的女儿为妃。于是,伊挚便以陪嫁奴隶的身份来到汤王身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