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闻人性格的文化诠释之“勇于拼搏创天地”

家乡区县: 湛江市徐闻县

精神特质交口称赞

“拼”是指徐闻人面对逆境勇于拼搏的精神特质。特别是上世纪50至70年代开始,徐闻人为改造贫困海岛的“围海屯田”工程以及从上世纪80、90年代开始的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事迹一直为人所交口称赞。

而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为改造贫困海岛的“围海屯田”工程还是徐闻历经辉煌的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徐闻民众都齐心协力地全力去拼搏,不仅创造了举国闻名的新农村建设“徐闻模式”,而且创造了愚公移山式的徐闻人文化性格和精神特质!其农业和农村改革的程度和所取得的成就,一直为人们所注目,也吸引全国各地前往学习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徐闻模式”,探寻“徐闻人性格文化”。

勇于拼搏的文化基因

——环境恶劣勇生存。徐闻地处四州咽喉之地,但由于三面环海、长期孤悬于海外、离广州和湛江等中心城市空间距离非常遥远,有人也曾说徐闻是被广东省和湛江市边缘化得最为严重的地方之一,又由于雷州半岛的地势南北低中间高,河水无法流到徐闻,无论是雷州青年运河工程还是雷州半岛的母亲河——南渡河都在雷州半岛的中部就已东流入海,没有半点甘露可以滴到徐闻!不利的环境条件使得徐闻常常遭遇干旱、洪涝的自然灾害,三面环海又年年有台风的无情袭击,为求生存,求发展,迫于无奈的徐闻人民唯有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同各种自然灾害及不利环境条件进行了不懈的斗争。而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管海岛的围垦改造、还是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都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徐闻模式”。

——情注血红玄武岩。现在众所周知徐闻的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举国闻名,而其探索和建设过程却是充满艰辛的:在雷州半岛南麓的徐闻,全境皆为这种由火山玄武岩发育而成的台地,所以这个亘古就火山喷发的地方都是血红血红的砖红土,而且徐闻当地的地势比较平坦,台地间分布着坑田,降雨量丰富,干湿季节明显,原本其自然植被为大面积的热带常绿季风雨林,但由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的大面积的军垦开伐已被破坏殆尽。徐闻的原始森林被伐尽,致使当地保水性很差,连年干旱不断、水土流失严重。

——富则思进建家园。从2002开始,全县展开新农村建设的热潮,并一路探索前行,徐闻人民在一次次摸索中找到了促发展的最佳答案。目前,全县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992条,占全县自然村总数的78.7%;共修建水泥硬底化乡村道路3367.6公里,有75%的自然村通水泥硬底化道路。共创建市级以上生态文明村、卫生村239条,占全县自然村总数的18.95%,其中国家级生态文明村1条,省级生态文明村5条、卫生村18条,并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列为全国唯一的一个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勇于拼搏的故事

1、“围海屯田”

徐闻县三面环海,岛屿众多,解放以前只有一个岛屿有人居住(即六极岛),其它岛均为无人岛,全县的海岛居民当时只有不足1000人;但由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行政区划调整,原属海康县(雷州市)的新寮岛、冬松岛、北莉岛、公港岛、佳平岛、金鸡岛全部划归于徐闻县行政管辖,所以目前有人居住的海岛就增至7个,值得一提的是划过来的这些岛屿虽然面积不大但居住的人口均超过了2000人,其中单单新寮岛上的居民就超过20000人。

这样一来,岛民就陡然增加了数万人,占了徐闻县全县人口的5%左右,而且这些岛屿均是地处偏远、人多地少、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其单一的农业结构和耕地资源的短缺更是使这些岛屿一穷二白,岛民食不裹腹,全是不折不扣的贫困人口,就连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

面对种种困境,徐闻人并没有退缩,经科学调研和考证他们发现这些偏远的岛屿与大陆的半岛阻隔,交通十分不便,制约了各方面的发展。所以自1958年至1979年,当地政府曾先后组织群众以愚公移山式的精神掀起堵海造田高潮。当时以民办为主,公助为辅,先后建成堵海工程4宗,单在和安的三岛就围垦面积1226公顷,是粤西地区堵海工程最多,面积最大的工程。而这一宏大的工程量,都是靠徐闻人用双肩来挑完成的,就这样,原本是无出路的,数十年以来徐闻人民硬是凭着“撼山倒”的新式愚公移山式精神力量,依托得天独厚的海洋生物资源和生态资源,走出了一条以海洋产业为龙头的特色经济发展之路。比如说原属海康县一区南亭光外的冬松岛吧,这个岛屿土地面积4.8平方公里,10条自然村,共6000多人口。典型的人多地少,岛民以捕捞为生,生活困难。过去冬松岛是个孤岛的,叫做死角岛,没有水泥路,海上交通又不便。

近几年来,该岛已把环岛公路修好,建起横渡码头,全岛建起镇通村公路3.8公里,贯通码头。路通后,这几年,陆陆续续继续开发虾塘,产品打得出去。岛民改变过去传统劳作方式,家家户户养虾养鱼。目前全岛已建起虾池1400亩、网箱2000多个,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群众生活大大改观。2010年经济比2009年基本上是翻了翻,岛民的银行存款余额2000多万元。过去岛民人均收入相当低,仅2000多元,2010年人均收入达到6000多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贫穷的渔村在悄然中完成了一次美丽嬗变!

2、农业示范区

但就在看似没有任何希望的红土地上,徐闻地的人民经过数十年来艰苦卓绝、紧咬牙根的奋斗历史,从无到有,实现了质的飞跃,也看到了重新崛起的希望:现在全县有20多个农业示范区、共创建省级以上农业品牌12个,其中有5个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1个产品被评为国家名优产品,3个产品获省无公害产品,3个产品被评为省名牌产品。拥有“中国菠萝产业龙头县”、“中国果菜产业龙头县”、“中国香蕉第一县”和“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等四个国字号品牌。截止2010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9.05亿元,比1949年增长49倍。而且从2006年开始连续五年全县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四项指标已由原来湛江市辖五市县排名的末位跃居首位。

编后话:

回顾这个历程,使我们想起梁启超先生说过的“毅之所至,圣之所至”,为改变落后贫穷的面貌,改善自己的生活,徐闻人民付出了不朽的智慧、艰辛的劳动,共同描绘出了一幅壮美画卷,而正是徐闻人用这种坚强拼搏的人文性格和精神创造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cici(2014-05-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