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古称上庸,地处湖北省西北部,与神农架林区、陕西安康、重庆巫溪相毗邻。全县国土面积3586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254个村,总人口45万。 竹山资源优势突出,发展前景广阔。竹山是全省资源大县,水能、矿产、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国绿松石之乡”、“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和“中国肚倍之乡”;竹山文化积淀深厚,是传说中华夏始祖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圣地,是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原型地,是辛亥首义元勋张振武、“二七”先驱施洋大律师的故乡,也是“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的发祥地,1996年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委确定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活动示范点,“十星”创建被誉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一面旗帜。
长期以来,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文明创建工作,坚持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原则,指导创建活动蓬勃开展。自1999年以来,竹山县城已连续五届被十堰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县城,2008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县城”。为进一步提升竹山形象,提高文明程度,竹山县委、县政府扎实组织开展了争创全国文明县城的活动。
一、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为创建全国文明县城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竹山县高度重视国家级文明县城创建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廓清了创建思路,即以创建国家级文明县城为龙头,发挥竹山县城独特的地理优势,打造山水园林式县城;依托水电产业优势,打造生态水电型县城;利用良好的生态条件,打造最佳人居型县城。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相关领导任副指挥长,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任成员的创建国家级文明县城指挥部。健全完善了“门前三包”制度、创建工作例会制度、周五义务大扫除制度等创建机制,使创建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形成了“文明县城全民共建,美好家园你我共享”的创建局面。
2、强化措施,狠抓文明县城创建的硬件建设。近年来,竹山县委、县政府筹集资金3亿多元,进行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投入1多亿元,实施县城路网畅通工程,改善了城市道路交通条件;投资7000多万元用于沿河大堤建设;投入8500万元用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建设;投入4000万元用于广电中心、体育中心等文化设施建设;投入500万元用于环卫建设、城区绿化建设和街道路灯、路标等配套设施建设。
3、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一是经常性组织开展交通秩序和市场秩序专项整治活动。二是加大县城环境卫生综合执法力度,及时处理乱堆乱放等各种违规行为。三是组织开展市容环境秩序综合整治。四是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五是组织开展居住小区综合整治活动,有效治理小区脏、乱、差问题。六是以网吧治理、交通安全为重点,开展校园周边秩序综合整治活动,为城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4、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市民自觉与文明同行。开展 “大宣传”活动,引导市民从最基本的操行入手,提高素质;开展“大表彰”活动,营造立德、颂德、普德的浓厚氛围;开展“大讨论”活动,增强市民的文明意识;开展“大监督”活动,营造“陋习上街,人人喊打”的社会监督氛围;开展“大曝光”活动,让不文明行为无藏身之地。
5、大力实施信用工程,营造诚实守信的发展环境。通过实施信用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农村(社区)、信用公民四大信用工程,政府信用、农村信用建设成效显著,两次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湖北省最佳金融信用县”。
6、深入持久地开展“十星级”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大力繁荣群众文化,丰富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大力开展文明社区创建,夯实文明县城创建的基础。三是大力开展以文明单位等活动为龙头的“十星级”系列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开展了“十星级楼栋”、“十星级居民户”、“十星级文明企业”、“十星级个体工商户”、“十星级文明窗口”、“十星级党员”、“十星级少先队员”的争创评选活动,充分调动了广大市民参与文明县城创建的积极性,形成立体式的创建格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