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人才辈出。宋有名臣潘及甫;明有抵御荷兰侵略者的福建巡抚朱一冯,吏部尚书(宰相)翟善;清有藏书家季振宜,书法家陈潮,音韵学家何萱,武状元张兆璠;近现代有地质学家丁文江,陆军中将成 桄、朱 履先,医学家杨百城,喜剧作家丁西林,中国无线电广播事业奠基人于润生,中国近现代石油工业创始人严爽,文学批评家朱东润,水利工程专家郑肇经,主持合成核糖核酸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学部委员王德宝,小说作家陆文夫等。
徐小平
著名留学、签证、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咨询专家,现创“真格”天使投资基金。曾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新东方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是新东方留学、签证、出国咨询事业的创始人和过来人独立董事。 徐小平和俞敏洪、王强一起被誉为新东方的“三驾马车”。
徐小平1956年生于江苏泰兴,徐小平他曾在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学习。198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1983至1987年,先后任北京大学艺术教研室教师、北京大学团委文化部长、北大艺术团艺术指导。1987年至1995年,在美国、加拿大留学、定居,并获加拿大萨斯卡彻温大学音乐学硕士学位。1996年1月回国,创建新东方咨询处,从事新东方出国咨询和人生咨询事业,2010年,离开新东方,创“真格”天使投资基金。
他的主要著作《职场新物种》、《美国签证哲学》、《美国留学天问》、《图穷对话录——我的新东方人生咨询》、《黄金是怎样炼成的——对一个成功者的赏析与非议》、《骑驴找马》,以及关于大学生留学、考研、就业问题的《邮箱里的灯光》《新东方创始人徐小平帮你设计成功人生:仙人指路
》等,已经在就业难的大学生中引发积极而强烈的启蒙效应。
丁文江
丁文江(1887-1936),字在君,笔名宗淹.泰兴黄桥镇人。幼年聪颖好学,过目成诵。15岁留学日本,1年后转赴英国。清宣统三年(1911年)毕业于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大学.获动物学和地质学双科毕业证书,5月归国。回乡途中,自费考察云贵、嵩明、曲靖.沾益等县地质地理概况,此为国人野外地质勘探之开端,9月到北京参加游学毕业生考试,得”格致科进士“。民国元年(1912年)入北京政府工商部任技正兼主土地质科科长,后历任地质调查局会办、地质调查所所长、官商合办北票煤矿总经理,为培育地质人才,开拓中国地质事业,作出卓越贡献。文江注重实地勘察.“登山必到顶峰,移动必须步行”,国内众多险境绝域远至川、滇、黔、桂都留下他的足迹,并在实践中培养出中国首批地质骨干以及他们的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使中华地质科学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民国8年初随梁启超去欧洲考察战后状况和巴黎和会情况.文江特地找学地质的李四光,希望他学成回国教书,并指出:培养地质人才是当务之急。12年与张君励开展“玄学与科学”“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批评张“提倡玄学,与科学为敌”是贻误青年。15年任淞沪商埠督办公署总办期间,陆续从外国人手里争回在上海会审公设中国籍副审判员、江海关总署设中国籍副署长一席等重大权益,时英文版《字林西报》称其为“一个真实的爱国者”。16年北伐胜利,丁受蒋介石政权通缉避居大连。后通过白崇禧与国民政府联系,企图再起,但蒋介石对丁无起用之意。21年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同年5月与友人合办《独立评论》。22年山海关沦陷时,丁文江亲自撰文呼吁当局与国民政府休战,一致抗日。同年,考察苏联地质,“深信须有主义具决心.方真能建设,而造成新国.显非蒋政权所能胜任”。23年3月与翁文灏、李四光、竺可桢、顾颉刚等人在南京成立中国地理学会。6月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24年12月受铁道部长顾孟余委托,考察湖南煤矿.不幸煤 气中 毒.25年1月5日在长沙湘雅医院逝世。终年49岁。按其遗嘱,葬于长沙岳麓山。当年中国地质学会设“丁文江纪念奖”表彰其开拓之勋劳。
丁文江博学多才,能阅读英、法、日、俄书籍,操英、法、德三国语言,英语尤为流利。其著述十分丰富,主编的《中国古生物志》为世界著名科学刊物;与翁文灏、曾世英合编的《中国分省新地图》时称“申报地图”被誉为划时代之作;另有《云南东部之构造地质》、《中国之二迭纪及其在二迭纪地层分类上之意义》《中国之石碳纪及其密西西比与本薛文尼二系地层分类上之意义》三篇论文颇有价值。载于英国《自然周报》的有《中国中央研究院之科学工作》一篇。单行本有《动物学》《民国军事近记》《徐霞客年谱》《徐霞客游记》(重新整理本)《梁启超年谱长编》《中国官办产业史略》《外资矿业史资料》等。并以宗淹笔名分别在《独立评论》《努力周报》和国内其他报刊上发表文章近60篇。
杨 根思
杨 根思(1922-1950),泰兴羊货郎店人。1942年参加革命,1944年3月参加新四军。194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10月,在攻击郭里集战斗中,根思用拉雷炸毁碉堡,战后被誉为“爆破大王”。1947年1月,攻击齐村国民党守军.根思用两包炸 药连炸两座碉堡,又抱炸 药包慑破敌胆,迫使堡内大批守军缴械投降。战后,被评为华东一级战斗英雄。1948年12月.根思从旅参谋处参谋调任三连三排排长,1949年1月,淮海战役结束,根思被评为华东三级人民英雄。大军渡江后,参加解放上海战役.被提升为三连副连长。1950年5月,参加军首届英模大会,被评为一级战斗英雄。随升为连长,出席全国英模代表大会,9月受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接见。1950年11月7日,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29日,在朝鲜咸镜南道长津郡下碣隅里南小高岭战斗中,根思带领三排战士坚守阵地,切断美军退路,接连击退敌人8次品反扑。阵地上只剩下3人,通讯员玉喜负伤,重机枪手陈德胜于弹打光,根思果断命令两战友撤下,独自坚守,美军一军官挥舞陆战一师旗帜,发出最后冲击嚎叫领队*近阵地。根思举起骇壳枪将美军官及军旗击倒,点燃导火索,身抱炸 药包冲入敌阵.轰然与群敌同归于尽,用生命保住了小高岭阵地,为夺取第二次战役胜利立了卓越功勋。1952年5月9日,根思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授予“特级英雄”光荣称号,并将杨根思所在连队命名为“杨根思连”,三排命名为“杨根思排”。1953年6月25日,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授予杨根思“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1955年泰兴县人民政府亦在其家乡修建“杨根思烈士祠”,后改名为“杨根思烈士陵园”。
朱 东 润
朱东润(1896-1988),当代著名传记文学家、文艺批评家、文学史家、教育家、书法家。泰兴县城人,民国2年,受检学会之助至英留学。3年进伦敦私立西南学院攻读英国文学,5年回国,到上海任《中华新报》编辑,后至广西二中、南通师范等校任教。民国18年移教于武汉大学。翌年编写《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这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批评史专著之一,至今仍为当代学者所推崇和运用。22年《读诗四论》在《文哲》季刊上发表.其学力之精深、见解之新颖为世人瞩目。28年从事传记文学的理论研究和创作,成为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开拓者、奠基者。29年在乐山郊区写成中国现代第一部传记文学《张居正大传》,出版后震动了抗战大后方。31年任中央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在江南大学、齐鲁大学、上海沪江大学等处任职。1950年秋,撰成《楚歌及楚辞》、《离骚的作者》、《淮南王安及其作品》、《离骚以外的屈赋》四篇论文,对《楚辞》作者及时代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续写《“帝高阳之苗裔兮”疏证》、《史记贾谊传疏证》二文。1952年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1957年,完成《陆游传》等三部著作。“文化大革命”期间遭迫害,1978年获平反,仍主持中文系工作,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已84高龄。1981年秋赴京参加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会议,任文科评议组成员,被确定为第一批文科博士生导师。1987年后,健康状况日差,仍坚持至最后著作《元好问传》脱稿,1988年2月10日逝世,享年92岁。东润从事教育70余年.桃李遍天下,学术研究涉及众多领域,著作等身,总字数超过1000万字。又精书法,其小篆根植于秦篆汉碑,风格苍朴超逸,尤为世人珍爱。原籍县城内有房屋24间,图书4000余册,系平时积累薪金与稿酬所购建,1982年后全部赠献故乡,作为图书馆以造福后人。生平著作除上述者外尚有《中国文学批评论集》、《史记考索》、《汉书考索》、《后汉书考索》、《陆游研究》、《陆游选集》、《梅尧臣传》、《梅尧臣诗选》、《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左传选》、《杜甫述论》、《王阳明大传》、《陈子龙及其时代》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