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老罗演讲的内容上,有以下体会:(选取了其中一些我觉得印象深刻的例子来写)
1, 一块钱听八次课
从消费的心理角度出发,设计广告,体现老罗细致智慧的一面。在这个广告中运用了消费者行为学,口碑营销等知识。一块钱让同学们打消了疑虑和害怕受骗的心里。老罗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没有想办法把除了他们的潜在顾客的其他听课的人排除出去,而是以一种真诚的态度对待蹭课的同学。可能蹭课的同学没有立刻直接给公司带来价值,但他们能起到口碑营销的作用,为企业带来潜在的价值。这也是这次营销的成功之处,其一,广告的设计从消费者的心里出发,能够洞悉消费者心理。其二,口碑营销为企业带来了潜在的更大的价值为企业推广其品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在别人不重视的方面,做的好一些可能就脱颖而出了。
老罗的这句话我感觉很受用,其实不是别人觉得这一方面对企业的发展不重要而是没有意识到对企业有多重要,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国内小公司可能不重视广告的重要性,而老罗想到了,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国内没有去国外买(广告需要的那个立体小人)。老罗把营销方面广告的宣传做到了简单,有内涵,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也就是像老罗所说的,注重细节,可能在一个细节方面做得好可能没什么,但是在10个8个等等的细节都做得比较好时,可能别人就觉得你不一样,这个时候你的形象就树立起来了。
3, 营销中加入杜蕾斯
就是在广告中老罗加入了杜蕾斯,但是又把握了使用的技巧。在广告中,有一句宣传语句,现在一块钱人民币还能买到什么,宣传页上有,一个大蒜,三个鸡蛋,一个包子,两节电池,一个包装的杜蕾斯。可能大蒜,三个鸡蛋等的出现很平常,可是杜蕾斯在中国是一个隐晦的话题,可是老罗大胆地把它放到宣传页上,引起了一个很大的注意。但是老罗巧妙的把杜蕾斯和三个鸡蛋,一个大蒜的地位放在一起,体现了人的根本需求,又没有很简单地只放杜蕾斯让中国人觉得不太合适。
4,Midi音乐节上的广告
广告做到了,与场合活动做到了很好的吻合,并且使一群可能对学英语没有需求的年轻人对学英语产生兴趣。这个事件我觉得老罗把这个场合里的年轻人对学习英语的需求从无需求变为有需求,可以说挖掘了这个潜在市场。其实不管是营销中加入性元素,还是他的不一般的平面广告,都体现出他的个性化营销,让他的消费者很快能够识别出他的公司,这就是他的特点。
5,从消费者的角度想问题
老罗和方舟子的交战中,发现自己的同学在方舟子也有留不好语言的评论,然后老罗就调查到底问题出现在哪里。通过调查,是一个班里的教学出现了教学事故,然后老罗决定退款。(这个事已经是半年以后的事)在问题出现的时候,要找出问题的根结所在。在找问题时,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才能发现事情的根结。从消费者的角度想问题,正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老罗的一句名言,永远不要把消费者当傻X。其实也是真正的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使得企业真正能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6,盗雷术运用地炉火纯青
老罗微博评论中,留下的负面言论。而老罗对待负面言论的方式只有一个:拉黑。这里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技术性问题,老罗必须自己主动说出这个行为,如果被别人发觉然后爆出,这件事本身就会变成一个黑点,进而成为老罗“人格”上的污点。老罗曾发布一条微博称“发布会临近,拉黑工作进行地比较密集……”,正是这么做的。这在权谋学上叫“盗雷术”(不知道老罗知不知道这个名词,但是老罗用的真是炉火纯青)。这样做,不仅可以光明正大地拉黑异见分子,还可以与自己的“彪悍的人生”,一箭双雕,让人拍案叫绝!
二、从老罗的演讲风格中的感受
老罗的语言生活化,自然幽默,很能拉近消费者的距离,使得现场气氛活跃。老罗演讲的喜欢用自我调侃,但又不降低自我姿态,也可以说是一种低调的炫。这种炫不会引起听众的反感,反而觉得很有意思。他的演讲,以事实讲话,他会在PPT上放例子,放自己拍的视频,他用真实说话,很能让听众信服。比如,他和西门子之间的事件,自己亲自去调查,并做了数据,让听众很信服。老罗会进行一些提问,但更多的是采用自问自答,自问自答的好处是能始终控制节奏,始终把握住观众的神经。最后,如果从“经济人”角度来看,老罗的这个演讲很幽默,也很好地把自己的公司、自己的书和自己以“软文”的形式进行了推广,可谓“名利皆收”“满堂喝彩”!
从锤子手机的营销方面看出老罗营销的弊端。罗永浩对智能手机的理解缺乏一套清晰的逻辑。粉丝经济的另外一个表述就是大规模业余化。大规模业余化最后在商业的角度也是成立的。背后的原因非常值得思考。互联网经济是边缘创新,是大规模业余化。大规模业余化不等于去专业化,反而有更多专业高手成为编外人员。有粉丝,还需要非常专业,才能有销售。罗永浩对锤子手机实在有盲目乐观的一面,也正体现出他在某些方面的不专业化。锤子的魅力不在手机而在老罗。这跟“果粉”有很大的区别,果粉更倾注的是品牌情感,乔布斯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自己融入了苹果的品牌形象,而买锤子的人肯定不会把自己称为“锤粉”。如果真的想实现“粉丝”经营,老罗该想想怎样把粉丝的这种情感迁移到产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