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系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旧称为归绥
呼和浩特
,中华民国绥远省省会。全市常住人口291万,市区常住人口220万人。内蒙古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教育、科研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城市、中国特大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双拥模范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节庆城市,2005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乳都”。
呼和浩特现辖4区、4县、1旗,4个开发区,即新城区、赛罕区、回民区、玉泉区、金桥开发区,金川开发区,金山开发区,如意开发区,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和武川县。
呼和浩特先后被评选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十城之一”、“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中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国最具魅力金融生态城市”、“全球经济增长20强城市”、“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新能源城市”。2012年根据央视的调查,幸福感排名前十的省会城市(十大幸福之城)呼和浩特位列第六,2011年呼和浩特被评为“中国十大美丽城市”。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呼和浩特排名28。[1]
<:SECTION>历史沿革
战国时期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并设云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县境。
西汉时期
西汉武帝时,在河套地区兴建了一批军市,今呼和浩特东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汉时期的土城遗址。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部在北方兴起,其早期都城“盛乐”即在今呼和浩特南面40千米的和林格尔县上土城村北,盛乐经济园区西。
隋唐辽时期
当时,呼和浩特一带是突厥人的活动范围。
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军大败突厥于白道(今名蜈蚣坝,在呼和浩特市北)。
708年(唐中宗景龙二年),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围地区设立了东、中、西3个“受降城”。公元10世纪初,辽国在此设天德军及丰州。丰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约20千米的白塔村附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